他在蘇爾特灣一帶劃出一個紅圈,“這一帶的油氣資源,石油佔比高,天然氣低,佔利比亞石油儲備規模的1/4,天然氣儲備規模的10%,目前屬於荷蘭、法國和加拿大的分刮區,都賺不到多少錢。我的意思是咱們就要這一塊,其他都歸歐美,咱們不過問。我也正在和當地的幾個部落和反對派聯絡,問題不大,只要咱們保護費交到位。”
“理事長啊,我是真沒辦法,幫不了你大忙,反正咱們還是老規矩,伊拉克的合同是怎麼談的,這邊咱們就繼續原樣照搬過來。”戴總非常感激的拱手致謝。
現在中央都要求三桶油堅定的走出去,擴大海外開採比例,積極保障國家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哪怕不賺錢,也要將開採權穩固在自己手裡,避免在石油期貨市場屢遭華爾街挾持。
其實吧,不論全球石油產出是多少,只要中國不在外部採購,基本都是自己開採,自己運回國,油價立刻跌給你看。
因為三桶油和華銀財團在外面開採多少,不管價格多少,國家都是統統拉回國處理,這就是一個封閉市場,不和外面的石油巨頭玩。
換句話說,華銀財團和三桶油的開採量只要能滿足國內基本需求,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就是一種若有若無的脫軌狀態。
當然,外面油價漲,我們肯定漲,外面油價跌,我們肯定不能跌。
所以,華銀財團和三桶油的關係必須好啊,必須做朋友,大家誰都不準拆臺,拆臺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啊。
華銀財團原先是沒有石油進出口許可權的,這個事情往上說,那就真的有說頭了,當年在東南沿海有一個很厲害的石油走私巨頭,這個巨頭掛靠在一家國企公司,而這家公司是有石油進出口牌照的,三桶油之外,這是唯一的一張國字號牌照。
至於這個牌照是從哪裡來的,那就要從80年代的軍隊忍一忍政策說起了。
後來,這個牌照拍賣了,買方出價一萬塊,然後就出現一家表面上是私企的偽外資公司,在海外收購一些邊緣拐角,不引人關注的小油田,搞起了國際上很流行的風險勘探業務。
大家其實都懂得,這是某正部級央企的白手套,這樣的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多到徐騰都數不清的地步。
所以,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蔓延到老歐洲的骨髓後,各種註冊在開曼群島的小公司,一窩蜂的跑到德國到處收購企業,以前都不知道是什麼來,結果一出手都是幾億十幾億歐元,德國人的臉色真是相當的難看,慘白慘白的。
短短几年,外匯儲備少了一萬億美元,央媽說我都用來保匯率了,美國人也只能說,你行的,你狠的,你等著。
自從加入了世貿,兔子開了眼界之後,祖傳的腹黑功夫又昇華了,華爾街擅長的各種手段,各大央企都學的很漂亮,雙方的操作人員也是一批,只不過以前在華爾街當個中高階的合夥人,現在迴歸祖國大家庭,將綠卡一扔又變成了祖國的好兒女。
總之,經過多輪友好的磋商,華銀財團將那家小公司收購了,拿到了三桶油之外唯一的一張國字號石油業務許可牌照,轉型成為第四桶油。
當然,第四桶油比較隱蔽,拿著牌照的公司還是小私企,不為人所知,在海外經營石油業務的則是“外資”石油巨頭,在國內經營石油化工業務的則是永泰化工集團,等於是將中石油這樣的大公司分解成三家。
做為多輪友好磋商的結果,華銀財團絕不介入石油化工產業的上游裝置業務,也不大規模介入加油站業務,並且,油品產能以一個絕對有利於華銀財團的價位出售給三桶油,不直接出售給私營加油站。
這個結果也就導致了今天的局面,四桶油抱成一團,國際油價漲了,三桶油負責喊冤,國際油價跌了,三桶油負責叫苦,第四桶油的華銀財團不吭聲,只要不洩漏任何商業機密,就能跟著一起發財。
華銀財團在海外的開採業務基本外包給三桶油,本身不需要太多員工,利潤率更高,股價更好,三桶油完成國家任務,政績閃亮,四家各得其所。
綜上所述,中華大地四桶油,華銀這桶油賺的最多,賺的最容易,不吭聲就行。
同樣綜上所述,所謂打破三桶油壟斷,讓私營資本介入石油進出口和開採業務就能讓油價下調的唿聲,全部都是狗屎,要麼是不懂世界的殘酷,不懂資本的無情,要麼就是被人當槍使,要麼就是拿人錢財,替人辦事。
相比三桶油在海外開拓的各種碰壁,第四桶油,華銀財團在海外的兼併基本就是錢到位,一切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