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05年,中海油和康菲、雪佛龍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案例,中海油就是第一個被擠出局的。
中海油退出後,康菲眼看報價低於雪佛龍,華銀財團旗下剛成立的fmg國際資源公司突然介入,聯手康菲輕鬆砍死雪佛龍,最終完成了收購。
其實呢,康菲本來是不想介入的,手裡的資本明顯不如雪佛龍,徐騰親自去康菲集團總部談了兩個小時,定下了一個讓各方都來不及做出反應的併購方案。
康菲集團以低價參與競爭,等到中海油退出,fmg國際資源公司突然介入,助推康菲集團的報價在最後一週超過雪佛龍,讓雪佛龍來不及透過金融市場籌集更多的籌碼。
當時的出價雖然高達207億美元,現在來看,真是賺翻。
最後的結局就是fmg國際資源公司成為康菲集團的第三大股東,合資控股美國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技術最先進的cutters頁岩油氣開發公司,而康菲石油則擠下雪佛龍,成為美國僅次於埃克森美孚的第二大石油巨頭。
經過這一次的教訓,三桶油都不再自尋其辱,不再報價歐美的石油企業,而是透過資本上的運作,協助fmg國際資源公司併購歐美的中小石油企業,再透過石油開採的分包合同拿到開採權。
經過這麼多年的合作,徐騰逐漸發現,三桶油之中最沒有老大哥架子,最不要尊嚴的就是spec集團……錯,最有誠意的就是spec集團,這主要也是spec集團過的太苦,國內的好油田都在中石油手裡,海洋油田在中海油手裡,它空有國內最好的石化上游和下游工業體系,唯獨在開採上,處處受制,還很難在海外兼併。
中石油也是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