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奢把箱子放平在地上。一萬去拿來了工具,廢了半天的勁總算把箱子撬開了個縫。我暗自下決心回去也要買個正版的rimova,實在是物有所值。
我翻開箱子,只看見裡面一打又一打的紙擺滿了整個箱子。有的是散亂的紙,有的是裝訂好的小冊子,看紙張的樣子應該有些年頭,有的已經有磨損。但是箱子卻是最近幾年的新款,應該是從別處移動到這裡的。
我隨手拿出來一個小冊子,翻開第一頁竟然發現,這是一本考古筆記。確切的說更像是一本日記,具體內容和一個出土墓有關。
我們這行凡事都講個記錄,因為如果有一個墓碑發現,就意味著接下來肯定會多多少少的出土各種文物。且不論東西的價值和地位,單是為了便於管理記錄也是必不可少的。最近幾年的工作記錄要求的漸漸嚴格起來,有一定的格式,只需要按照格式填充上具體內容便可。但是在早些年的前輩的考古筆記中,記載的事情就比較繁雜。甚至個人的心情和當時的天氣都要一一記錄在案,連起來看更像是一本情節跌宕的盜墓小說。
我之所以覺得這更像是一本考古筆記,完全是因為冊子上的用詞和記錄手法都相當嫻熟,絕對是一個有相當深工作經驗的考古工作者才能辦到的。
1946年2月16日。
我看了一眼最上面的記錄日期,心裡一緊。1946年,我出生的那一年。
1946年2月16日。陰雨連綿。
雲南方面傳來訊息,在昆明市的小梁王山處發生了一起古墓坍塌事件。我帶著隊裡的同事火速趕往雲南。
我只看了開頭一句話就愣在了原地。小梁王山,據我所知,那裡是最早傳出有古滇國遺址的地方。但那也是十年之後的事,考古隊對古滇國遺址的發掘在1955年,距離這本筆記上面記載的相差了十來年。難道說早在十年之前就曾經有考古隊對梁王山進行過考古,但是卻沒發現其中的秘密?
畢竟最後古滇的遺址發現在梁王山南面的石寨山,所以忽略也是有可能的。但奇怪的就是為什麼從來都沒聽說過,在十年前有一次對梁王山古墓的搶救性發掘?
1946年2月20日。全體人員到達石寨山。
我們對古墓的範圍進行了大致的估計,約佔梁王山的二分之一。由於規模龐大,事前準備比較繁雜,一直到天黑才開始工作。
我越看越覺得納悶,梁王山據我所知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墓葬,真正的滇國遺址在附近的石寨山,這筆記上怎麼會出來一個約佔梁王山二分之一的古墓?
接下來的事情寫的都比較繁瑣,如何下探鉤,怎麼開墓門,因為並無異常就不做一一描述。奇怪的是,這本筆記在寫到幾個人開啟耳室的門之後就戛然而止。
最後一條記錄如下。
1946年3月3日。完成了之前的清理工作,我們再一次下到耳室,同行四人。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我們必須速去速回。
所有的記錄停留在這一天,速去速回之後就沒了下文。可能是這些人在下面遇了難,可能是這本影印件就只印到這裡,總之我對後面的是一無所知。我在箱子裡翻找了一下,想看看還有沒有後續,是不是記錄在別的冊子上,但是結果是並沒有。
我再一次陷入了疑問之中,這個筆記的主人到底是誰?1946年,如果這個人現在還在的話,應該也是個**十歲的老人了。那一輩的老前輩我還真不認識幾個,想打聽也不知道從哪下手。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人,當年帶領考古隊發掘石寨山的老學者……孫太初。這人在我們考古界可算得上是一屆泰斗,永遠的前輩。最早對古滇國的墓群做過基礎性的研究,對考古界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老先生一定對當年的事很清楚,但是老人在2012年已經於昆明去世,不知道還會不會有別人對這件事有了解。。。
我想來想去,給遠在北京的老大打了個電話。電話響了兩聲,我再一次聽到了那個熟悉的聲音。 赫奢出去了之後我一個人在陽臺上站了很久,身後傳來一陣輕輕的腳步聲,我以為是赫奢又回來了,回頭一看原來是馬思哲。原來大家都睡不著。。。
‘看什麼呢?’馬思哲靠在我身邊問我。
‘賞月。’
‘哎我,好精緻的理由。’馬思哲挑眉。
我笑了一下‘你呢?怎麼還不睡覺?’
馬思哲嘆了一口氣‘睡不著啊。’
‘想你四叔?’
‘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