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這一刀。但百餘萬餘款他們決不相讓,堅持用作傷殘官兵和陣亡將士生活、撫卹之用。
大概軍政部的人也覺得與那些血灑疆場的亡靈爭這筆錢心中有愧,只能答應了19路軍的要求。
蔣、蔡二將軍保住了這筆浸透著鮮血和愛心的捐款,但他們心裡卻在流淚、流血。戰場上,他們是硬漢子,他們沒有眼淚,有的只是威武和仇恨。但退到後方,他們卻時常想落淚,尤其是想起昔日朝夕相處而今卻不知魂系何方的弟兄,想起那些身為官兵父母官的統帥。
大丈夫寧流血不流淚,但世事不恭卻讓他們寒透了心,有時淚水會不由自主地湧出眼眶。
1932年5月5日,在英國公使蘭普遜的斡旋下,中、日雙方在上海簽定了《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在上海周圍,停止一切及各種敵對行動”;中國軍隊“留駐其現在地位”,不再前進;日本軍隊撤退至戰前原駐地。
《淞滬停戰協定》及其附件,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依此條約,日軍可以駐留上海,而中國軍隊卻不能在上海及其周圍駐守、設防。
上海,世界聞名的東方名城,卻隨著條約簽署,實際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1932年5月6日,蔣介石以19路軍“違令”抗日為由,下令1個師調江西,一個師調武漢,一個師調安徽,19路軍總部暫留南京。顯然,蔣介石欲肢解這支在上海建立了殊功的部隊。由於蔣光鼐、蔡廷鍇的堅決抵制和全國人民對自己心目中英雄的聲援,蔣介石吃掉19路軍的陰謀未能得逞。
又過數日,蔣介石下令,19路軍全軍即刻調赴閩南,參加“剿共”……
5月28日,蘇州體育場。即將開拔的19路軍官兵、原第5軍部分官兵及全國各界人士共4萬多人,在悲壯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