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展公共保健事業。
蓋茨的基金會將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共同啟動一個名為“全球健康挑戰”的運動,召集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一同研究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疾病問題。蓋茨說:“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比健康更重要,從事醫療保健事業更是如此。計算機技術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領域,該領域的發展十分重要,然而與健康相比,財富和高技術都只能名列其後。”
蓋茨的這個觀點讓他在毫無規律的程式設計生涯中繼續保持著健康的體魄。許多年前,人們形容剛剛創業時候的蓋茨有著一張長不大的娃娃臉。許多競爭對手就是被這個外形清瘦、頭髮蓬亂、帶著頭皮屑的大男孩的那張誘人上當的面孔所迷惑。如今,成為了一個令人敬畏的商業鉅子的他在合理的健身運動中,那張臉依舊顯得年青。
挑選最好的員工
比爾·蓋茨建立的微軟帝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從最初的兩個人發展到現在的3萬多人,並從屈指可數的資金一躍成為穩居世界首富位置達10年之久,微軟一直創造著知識經濟的奇蹟,被稱為“迄今為止致力於PC軟體開發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公司”。在當今這個跳槽普遍盛行的時代,為什麼微軟能夠“生產”數以千計的百萬富翁,且對公司忠心耿耿?有人說,微軟公司之所以一路順風,是與它的老闆比爾·蓋茨規定的用人制度分不開的。微軟的成功,主要來源於匯聚英才,蓋茨這樣看待今天的微軟。在蓋茨的用人觀念影響下,微軟的首要任務成了尋找致力於透過軟體的開發來改善人們生活的人才,不管這樣的人生活在何處,微軟都要將他們網羅至旗下。這也成為了微軟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並保持獨孤求敗姿態的一個最好的註解。
長久以來,人們一般認為企業成功與否不在於僱傭人員的多少,而在於如何引導普通人員作出最出色的貢獻。蓋茨卻為這個看法加上了一個看起來十分苛刻的條件:必須始終尋找並聘請電腦工業中最出色的人才。因為蓋茨在電腦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天才素質,他用人的原變得十分簡單,那就是找最聰明的。
蓋茨認為:“聰明”就是能迅速地、有創見地理解並深入研究複雜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善於接受新事物,反應敏捷;能迅速地進入一個新領域,並對其做出頭頭是道的解釋;提出的問題往往一針見血,正中要害;能及時掌握所學知識,並且博聞強識;能把原來認為互不相干的領域聯絡在一起並使問題得到解決。
這一點與微軟所從事的行業息息相關。在產品週期通常只有六到十八個月的軟體行業,崗位責任和職位變動頻頻。微軟公司的招聘著眼於“才能”,目標是為了聘到孜孜不倦的學習者,能隨時解決業內新問題的人以及適應業務需要、能在公司內變動工作的人。
蓋茨時常軟體開發人員說:“四到五年後,現在的每句程式指令都得淘汰。”這麼快的更新速度,要求程式設計員必須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因此蓋茨長期一直都是隻僱用5%最頂尖的人才。即使微軟公司每年會收到數以十幾萬計的求職簡歷。
現在微軟公司有220多名專職招聘的人員他們每年要訪問130多所大學,舉行7400多次面談,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招聘2000名新僱員。微軟公司編有一個專用程式,它負責統計出使用者所使用的關鍵詞。從統計的結果可分析出此人是否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技能,並將其列為招聘物件。這種方法非常有用,但並非完美無缺,如打電話讓他們前來面試,看看究竟如何,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排除在外。
微軟招募英才最多的沃土自然是那幾所名列世界前茅的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當然也包括其他一些大學如華特魯大學,這個大學以其數學聞名於世。在中國以外,共有15所美國大學、4所加拿大大學和6所日本大學成為微軟的目標,微軟總不時地派人前往這些大學尋找後備人才。
為了保持不同凡響的增長率,微軟必須不斷採取員工推薦、報紙及行業廣告、貿易展和會議、校園招聘會、網上設定公司起始頁、實習計劃及獵頭公司等活動積極聘用高素質員工。但微軟之所以能獨步業內,並不是因為有這些活動。更準確地說,靠的是蘊含在這些活動中的聘人哲學。它的招聘不是針對某個職位或群體,而是著眼於整個企業。
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曾說,雖然自己並不是每天都痛快,但他不願與別人交換這個工作。他覺得自己能夠與一群充滿智慧的人去工作、去交流,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微軟員工也都以其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