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臨戰場觀察地形和敵我部署。紅三軍團司令部設在高虎堖南端。彭德懷經常告誡指揮員:“只有邁開雙腳,走上第一線真正洞察敵我情勢,才有指揮權。”②由於彭德懷採取了巧妙的防禦部署,守備高虎堖的紅三軍團紅五師十三團在團長黃珍、政委蘇振華指揮下,沉著應戰,給敵人以很大的殺傷。敵人雖幾次發動攻擊,仍未前進一步,陣地牢牢掌握在紅軍手中。
8月7日晨,敵軍增調德國普福十三號山炮,再次向高虎堖陣地發動進攻,工事被轟毀,紅軍被迫向南撤退至萬年亭,力孤無援,陣地也被攻破。隨後,敵人連續攻破紅軍的三道防禦陣地,佔領了驛前。紅三軍團不得不退守石城北的小松。
與此同時,各路國民黨軍也向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地區推進。10月上旬,其北路軍和東路軍加緊對興國、古龍崗、寧都、石城、長汀、會昌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日益縮小,紅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第五次反“圍剿”戰役,持續一年之久,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給國民黨軍以重創。蘇區民眾在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積極參軍參戰,鼎力支援戰爭。由於“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戰略方針,使這次反“圍剿”戰役遭到嚴重的失敗,迫使紅一方面軍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突圍西征,實行戰略轉移。
第07章 迢迢長征路
硝煙瀰漫的贛南戰場,吹來蕭瑟秋風,中央革命根據地被敵軍重重圍困著。紅軍指揮員們,帶著沉重的心情籌劃著擺脫困境的方案。大家企盼中央能指出打破敵人圍困,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的道路。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隊共8。6萬人,以紅一、紅九軍團為左翼,紅三、紅八軍團為右翼,紅五軍團為後衛,掩護龐大的中央縱隊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向南突圍,然後沿贛、粵、湘、桂邊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開闢新的根據地。
紅三軍團集中於於(雩)都城外準備出發。彭德懷和楊尚昆路過一間小酒鋪。彭德懷突然拉著楊尚昆,從口袋裡掏出一個銀元說:“明天就要告別根據地了,我們去喝一盅,今天我請客。”楊尚昆看看素不花錢的彭德懷,跟著他走進去,兩人相對而飲,默然無言,心情都非常沉重。
10月17日,紅三軍團乘迷漫大霧渡過於都河,踏上征途。彭德懷為使朝夕並肩作戰的戰友、部下能一起突圍轉移,命令凡能行動的傷病員悉數歸隊,同時開拔。當時軍團宣傳科長劉志堅正重病臥床,彭德懷命部隊硬是用擔架抬著他,一起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為阻止紅軍突圍轉移,調陳濟棠粵軍、何鍵湘軍等幾十萬大軍,在通往湘西途中,設定幾道封鎖線進行阻截。
10月20日,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向西挺進,首先突破粵軍在信豐、安遠間設定的第一道封鎖線,佔領新城。繼而分左右兩個縱隊進入湘南,接近汝城。形成對汝城的包圍。炮兵連發數炮轟城,均未擊中目標,恰值彭德懷來到前沿陣地,見此情況,便指揮炮兵作了調整,親自執炮,只一發,便拔掉敵堡,開啟通道。11月6日,從左邊突破湘軍何鍵在汝城至思村間設定的第二道封鎖線。
時連日陰雨,道路泥濘,崎嶇難行。在彭德懷、楊尚昆的指揮下,紅三軍團全體指戰員不顧艱難險阻,晝夜急行軍,英勇作戰,突破湘粵軍在粵漢鐵路設定的第三道封鎖線,攻佔宜章城,保證了中央紅軍順利西進。11月11日,中革軍委通令嘉獎:“讚揚三軍團首長彭德懷同志及三軍團全體指戰員在突破汝城及宜章兩封鎖線時之英勇與模範的戰鬥動作。”
蔣介石為阻截紅軍西渡湘江,又急調幾十個師的兵力沿湘江兩岸構築第四道封鎖線,任命湖南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統一指揮,準備在湘江東岸圍殲紅軍。
當時,紅軍在幾十萬大軍密集佈陣阻截下,簇擁著龐大的中央機關和非戰鬥人員隊伍作甬道式的前進。彭德懷對這種走法感到十分惱火和擔心,認為後果不堪設想。在行軍中曾向中央提出關於今後軍事行動的建議:三軍團向湘潭、益陽挺進,威脅長沙,吸引敵主力,迫使敵軍改變部署;中央率一、五、八、九軍團進佔漵浦,以漵浦為中心,建立根據地;甩掉笨重輜重,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在運動戰中調動、殲滅敵人,變被動為主動。但當時的中央對彭德懷等人的建議不加理睬,仍堅持原定計劃,命令紅軍全力突破第四道封鎖線。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前進,在全州、興安之間渡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