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江,消滅敵之第一、第二路軍及桂系軍隊。

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紅三軍團從左翼急行進入廣西,西渡灌江,向灌陽逼近;紅四師渡過湘江佔領界首,牢牢控制了界首渡河點後,進入界首以南的光華鋪與敵激戰、對峙;紅五師主力進到灌江西岸新圩以南地區;紅一軍團向湘江與灌江會合處西岸的全州以南前進。紅二師涉水渡過湘江,阻擊駐在全州的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江。

然而,中央還是捨不得扔掉那些笨重的輜重,由成百上千的戰士挑著抬著山炮、制彈機以及印刷機、檔案檔案、傢俱等,行動十分遲緩,距湘江100多里的路程竟走了4天。時機被貽誤了,敵軍十幾個師從幾個方面壓了過來,形勢急劇變化。

為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和紅軍大部隊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紅三軍團進行了異常頑強、激烈的戰鬥。

11月27日,彭德懷命令紅五師急速奔赴湘江、灌江之間的新圩,阻擊桂軍進攻,掩護紅軍大隊人馬前趨湘江。28日,桂軍兩個師向紅五師陣地發動猛攻,紅五師僅有兩個團,堅守在沒有堅固工事的十餘里寬闊的陣地上,武器、彈藥又不足,指戰員知道,如果敵人攻佔了新圩,紅軍將被攔腰斬斷,後果不堪設想,個個英勇地與敵拼殺肉搏。苦戰兩晝夜,傷亡慘重,師參謀長胡浚,十四團團長黃冕昌在戰鬥中不幸犧牲。堅持到30日,終於完成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的任務。紅六師一個團為阻擊敵人未及渡江,大部壯烈犧牲。

11月29日,紅三軍團在渡江點界首南光華鋪打響了阻擊戰。光華鋪距界首隻有幾里路,為一片較為寬廣的開闊地,不利據守。為阻擊由全州、灌陽出擊之敵,保證紅軍大隊人馬繼續渡江,彭德懷只得不惜一切,背水一戰。他把紅三軍團指揮部設在湘江西岸離界首渡口僅幾百米遠的一座祠堂裡,親自指揮這場關係重大、異常嚴酷的戰鬥。

翌日清晨,敵人正面進攻被紅四師十團拼死頂住,便沿湘江西岸向界首逼近,對紅軍實施迂迴。十團團長沈述清指揮發起反擊,中彈犧牲。彭德懷命杜中美接任十團團長。當日,杜中美又壯烈捐軀。1日之內,犧牲兩位團長,此戰是何等激烈!在紅軍和革命的生死關頭,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四師在界首光華鋪血戰3晝夜,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完成了阻擊任務,中央紅軍大部渡過了湘江。擔任後衛任務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和紅三軍團十八團被敵圍於湘江東岸,全軍覆沒,指戰員大部分犧牲。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到渡過湘江,只剩下3萬多人了。所帶輜重,亦損失殆盡。

湘江戰役蒙受重大損失後,自命作戰一貫正確的李德一籌莫展,愁眉苦臉,博古也感到責任重大,痛不欲生。紅軍指戰員對中央的指揮從懷疑發展到不滿,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錯誤路線所致。隨著紅軍的失利,這種不滿情緒早已“日益顯著,至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①。

當此危急關頭,被排斥的毛澤東不得不站出來說話。他根據敵人大量集結,阻擊紅軍去湘西,而紅軍又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大量減員的情況,力排博古等人堅持原計劃的意見,主張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以甩掉敵人,使部隊有個休整補充的機會。這一主張,並沒有被中革軍委接受。但是,中央紅軍由通道進入黔境,奔向黎平,使蔣介石在湘江以西圍殲紅軍的盤算落了空。

彭德懷正在前方指揮作戰,收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作出的《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決議否定了紅軍按原計劃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見,使他心情為之一振。對如何執行黎平會議決議,他和楊尚昆向中革軍委提出建議:野戰軍到黔中後,在川、湘、黔敵人中,川軍可能成為正面的主要敵人,阻隔我與紅四方面軍的聯絡;湘敵將在東面構成封鎖線,威脅我右翼;黔敵會鉗制我左方。為能迅速建立新根據地與休養生息,野戰軍可先赤化遵義及其西北桐梓等6縣。以烏江為右支撐點,控制婁山關,憑據婁山山脈、烏江地勢扼制敵人,首先給黔敵以痛擊。可命四方面軍沿嘉陵江向重慶方面發展與中央紅軍呼應;湘西的二、六軍團從川黔湘3省交界處西進,封鎖烏江,防止湘軍和中央軍入川,使新老蘇區連成一片。這一建議顯示出彭德懷已從能征善戰進而具有縱觀全域性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能。

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分左、右兩縱隊,以破竹之勢長驅直上,連克十餘座縣城,進抵烏江南岸。烏江又稱黔江,是黔中一條大水,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流入四川,在涪陵注入長江。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