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800餘人),使向該區進攻的美軍和南朝鮮軍被迫撤退。只有西面砥平裡之敵仍在原地未動。中朝聯軍的猛烈反擊震驚了麥克阿瑟。13日,麥克阿瑟乘飛機親臨朝鮮戰場觀察,當天返回東京後,承認美軍的新冒險慘敗。

橫城反擊後,為擴大戰果,阻止敵軍的攻勢,彭德懷決定以機動兵力於13日晚向砥平裡之敵發起攻擊。但這一次攻擊對敵情判斷有誤,實際上,該地“聯合國軍”兵力較估計的多,且已構築了較強的防禦工事,而此役志願軍火炮少,雖參戰部隊建制多,但協同動作差,以致當晚未能解決戰鬥。14日,集結在西線的美、英軍開始東援,當晚又未解決戰鬥。15日,美、英軍大批援軍開始逼近砥平裡,彭德懷認為要大量殲滅敵人或迫使敵人全線退卻,可能性已很小,為避免處於被動,遂於2月15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自16日開始,部隊先後撤出戰鬥向北轉移,轉入防禦。至此,第四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

中朝聯軍經過23天作戰,殲敵2。2萬餘人,但志願軍部隊傷亡亦較大;而此時,應補充的新兵和增調入朝的後續部隊第三兵團、第十九兵團尚未趕到。彭德懷考慮,如“聯合國軍”乘勢突入“三八線”及其以北地區,中朝聯軍將陷入十分不利的地位。經過聯司領導人討論,決定中、朝聯軍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採取“積極防禦,縱深設防,利用良好地形節節抗擊,遲滯和殺傷敵人,贏得時間,改善交通運輸,屯集作戰物資,以待後續作戰部隊到來進行戰役反擊”的作戰方針。彭德懷在作戰指揮上靈活多變,根據敵我態勢,指示各軍:“在敵優勢火力下,不應死守一地不動,也不應在一個陣地堆很多部隊,以避免過多過早消耗自己的力量為原則。各部可依據情況,分成數個梯隊,輪番阻擊,換班整補。只要我們能爭取兩個月的時間,後續部隊即可趕到前線,新兵亦可補充到部隊,作戰物資也可屯集起來。第二番兵團即可接替第一番兵團連續作戰。”

1951年2月16日,志願軍三十八軍和五十軍,根據彭德懷的指示相繼向北撤至漢江北岸。李奇微立即令美、英軍主力,向中朝聯軍陣地步步進逼,攻勢更加猛烈。針對敵人進攻的特點,彭德懷指示各軍應採取的防禦戰術是:“採取重點設防,梯次配置,扼守要點,以點制面的部署。各級實行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原則。”彭德懷將多數兵力分散隱蔽在陣地兩側或稍後。在火炮配置上則適當靠前,有層次地分散隱蔽配置,以避開敵人攻擊前的炮火襲擊。當敵人步兵、坦克發起攻擊時,志願軍各種火炮突然集中開火,支援部隊反衝擊,與敵人展開近戰。這樣,既可有效地減少自己的傷亡,又可發揮志願軍近戰的特長。在爭取到一定時間,或已無力防守時,即利用夜間主動轉移陣地。彭德懷這一戰術,減少了中朝聯軍的傷亡;同時,使敵人每前進1公里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中共志願軍是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指揮有方,堪稱為世界上第一流的軍隊。”

但是,中朝聯軍第一線兵團連續作戰,大量減員,而第二番輪換兵團還遠在鴨綠江邊。前線部隊衣鞋糧彈均未補充,很多戰士赤腳作戰,這使彭德懷對當前的嚴重局勢和中朝軍隊的處境愈加焦慮和擔憂,他深感戰場情況用電報說不清楚,16日急電毛澤東要求回京向中央面報,毛澤東覆電同意。彭德懷即於18日先赴平壤附近,與金日成商談擬定了中朝聯軍在“三八線”以南的作戰方案:西線漢城方面,力爭沿漢江北岸抗擊時間越久越好;東線橫城方面,集中三十九軍、四十軍力爭在運動中殲滅南朝鮮兩個師和美軍一部,以推遲敵人進到“三八線”的時間。19日,彭德懷回志司電鄧華速回志司主持全面工作。

2月20日晚,彭德懷帶兩名參謀、兩名警衛員,乘兩輛吉普車,冒著敵機的轟炸,連夜向北疾馳,21日晨到達安東,聶榮臻派來的專機已在機場等候。11時,飛機降落在瀋陽機場加油,時任東北軍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的郭瑞樂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看到彭總很疲勞,請他在機場休息室休息一會兒,他說:”我不累,你們別管我!‘他不進休息室,既不吃飯,也不喝水,就一直站在飛機旁,等著飛機加完油,即刻向北京飛去了。“

21日午後,彭德懷在西郊機場下了飛機就乘車趕赴中南海,不巧毛澤東當時住在西郊玉泉山靜明園,彭德懷又命車折返西郊。當他急急進入靜明園時,毛澤東正睡午覺。秘書和警衛人員勸他等一等,彭德懷面色嚴肅,大聲說:“我有急事要向毛主席彙報!”他不顧警衛的攔阻,推門而進,將毛澤東喚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