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3 / 4)

小說:口號萬歲 作者:誰與爭瘋

在英法海峽的渡輪上,感嘆資本主義國家把大量金錢用於軍備和戰爭,突然輪船被海盜劫持。在海盜居住的島上,沒有種族、階級和官民之分,人人平等,首領也要在工廠上班,沒有商店和貨幣,一切按需分配。“我”在島上經歷了一場奇異的愛情,最後發現又是南柯一夢,不禁嘆息:“真是荒謬的英法海峽!”小說以夢境和現實的對照,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和反省,並顯露出對夢幻藝術的偏愛和依戀。 《吉布賽的誘惑》寫好奇的“我”在馬賽聽從吉布賽算命女郎羅拉的指點,去觀看一場美中之美的時裝表演,並對模特潘蕊一見鍾情。幾經屈辱誤會磨難之後,終成眷屬,共回中國。但潘蕊與“我”的家人和中國的環境格格不入,日漸寂寞和憔悴,“我”又與潘蕊重返馬賽。潘蕊擔任廣告模特後如魚得水,容光煥發,而“我”卻陷入孤獨和妒忌之中。這時,又是吉布賽人樂觀樸素的生命哲學啟發了他們,他們與一群吉布賽人一道遠航南美,以流浪和歌舞享受著大自然的藍天明月,感受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所謂“吉布賽的誘惑”,就是自由的誘惑,自然人性的疑惑。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寫“我”應聘去護理一位精神變態的富商的獨女。這位小姐受家庭沉悶的空氣所壓抑,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無私的愛,常常出入下等舞廳酒館以求發洩。“我”按照醫師的指示,表面上是富商的藏書整理員,暗中接近小姐,取得她的信任。侍女海蘭為治癒小姐的病,積極與“我”配合,並與“我”產生了愛情。不料小姐也愛上了“我”,海蘭為成全他人,在與“我”一夕歡愛之後服毒自盡。小姐深受震動,病癒後入修道院做了修女,“我”也矢志不婚,到精神病院就職,把靈魂奉獻給人群。小說情節波瀾起伏,宗教式的人格昇華出一種淨化的藝術氛圍,在解剖人物心靈方面也頗見功力。 1943年,徐訏在重慶《掃蕩報》開始連載40萬字的長篇小說《風蕭蕭》,立刻風靡一時,“重慶江輪上,幾乎人手一紙”。加上這一年徐訏的作品名列暢銷書榜首,故而1943年被稱為“徐訏年”。假如有一部“重慶文學史”的話,這一年是值得大書的一年。 《風蕭蕭》仍然以作者慣用的獨身青年“我”為故事的視角和核心。“我”是生活在上海孤島的一位哲學研究者,在上流交際圈裡結識了白蘋、梅瀛子、海倫三位各具風采的女性:白蘋是姿態高雅又豪爽沉著的舞女,具有一種銀色的悽清韻味,好像“海底的星光”;梅瀛子是中美混血的國際交際花,機敏幹練,具有一種紅色的熱情和令人“不敢逼視的特殊魅力”;海倫是天真單純的少女,酷愛音樂,像潔白的水蓮,又像柔和的燈光。“我”與幾位女性產生了複雜的感情糾葛,詭譎的人物關係和激烈的內心衝突使小說懸念迭起。而小說的後半部,忽又別開洞天,原來白蘋和梅瀛子分別是中國和美國方面的秘密情報人員,她們幾經誤會猜疑,弄清了彼此身份,遂化干戈為玉帛,聯手與日本間諜鬥智鬥勇,獲取了寶貴的軍事機密,白蘋為此還獻出了生命。“我”和海倫也加入到抗日的情報隊伍中,在梅瀛子為白蘋復仇後,“我”毅然奔向大後方,去從事民族解放戰爭的神聖工作。 《風蕭蕭》將言情小說與間諜小說成功地糅合在一起,浪漫,神秘,驚險,既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又能啟發讀者的思考。抒情而典雅的語言,飛動而奇麗的想象,使這部小說產生了長久的藝術魅力。 徐訏50年代後著有《彼岸》、《江湖行》等小說,比前期減少了浪漫氣息,“開始了對人生境界的哲學思索與形而上追問,文風也更為凝重深刻了”。他的多種創作對港臺和東南亞文學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徐訏由於學養豐富,經歷又多,所以能夠把各種型別的小說因素綜合運用,既有“人鬼奇幻與異域風流”,又有“民族意識與人性焦慮”,“逶迤於哲理、心理和浪漫情調之間”。可以說,他所創作的已經是一種十分高雅的現代通俗小說。 無名氏,原名卜寶南,後改名卜乃夫,筆名還有卜寧、寧士等。1917年生於南京,抗戰前在北京大學旁聽及自學,抗戰後當過記者和職員,在韓國光復軍中生活過一段時間。抗戰勝利後隱居寫作,1982年去香港,1983年到臺灣。 無名氏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的《逝影》、《海邊的故事》、《日耳曼的憂鬱》等小說,感情悽切,用語鋪陳,表現出文學上潛藏的過人才華。40年代以後,無名氏創作了一系列與韓國抗日鬥爭有關的小說,如《騎士的哀怨》、《露西亞之戀》、《荒漠裡的人》、《北極風情畫》等,充分顯示出作者巨大的浪漫情懷和奇絕的藝術想象,其中1943年底創作的《北極風情畫》,引起極大轟動,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