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部分(2 / 4)

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鎮村前的牌樓西遞始建於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這個名字,之所以改稱西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前這裡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處設有驛站,用於傳遞公文和供來往官員暫時休息,驛站在古代又稱為“遞鋪”,所以西川又稱為“西遞鋪”。另一種是:中國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東去的,而西遞周圍的河水卻是往西流的,“東水西遞”,所以西川也就被稱為西遞了。

這個村子的興衰都與胡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裡有大約600家華麗的住宅。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在敬愛堂、履福堂、刺史牌樓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今天,主要旅遊景點包括124幢保護完好的明清建築。大多數民居都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築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等。

古黟桃花源——西遞,位於安徽省南部,距黃山風景區僅供參考41公里。她建於北宋皇祜年間,已有930餘年歷史,村落平面呈船形,佔地16公頃。

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整理開放有凌雲閣、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築、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築。”

“西遞村也是一方風水寶地麼?”

吳明有些好奇的問道。

“古代風水師察看地形,往往以某形某象察吉凶。西遞山水之形勝為“有虎阜前蹲,羅峰拱秀,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天馬”、“犀牛”之說就是一種取類比象,指此山勢形如吉獸般,寓有吉祥之意。“遺榮訪道,佔形望勢,爰築室於仁山“。正是這種吉祥山水之形,讓胡士良動心,為了後裔興旺發達,不惜一切代價從婺源遷到西遞。

船形之說,讓我聽得津津有味,考察後覺得古人所言不虛。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 是一個由胡氏家族幾十代子孫繁衍延綿而形成的古村落。西遞青山起伏,林木茂盛,其地理位置據《西遞胡氏宗譜》雲:“其東為楊梅嶺,其南為陸公山,其西奢公山,其北松樹山,皆環拱”。山秀水豐。“水二派,前倉之水發源於邦塢,後庫之水發源於和祥塢,闊瀾雙引,皆向西流,人誇山水鍾靈,堪稱桃源之勝壤也。”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稱。全村面積13公頃;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從遠處看,西遞村落整體呈舟“船”形狀,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猶如一條大船的一間間船艙。當地宗譜中說:“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經,從而大吉大發。”

同樣胡氏另一支所在龍川也像一條船。村民姓胡,在皖南話中,“胡”與“浮”發音相近。船老是“浮”著、飄泊著,怎麼辦?這時,一位名叫賴文正的風水先生路過此地,他告訴村民:“船要想停下來,須靠鐵錨。鐵錨是丁字形的,所以得找一戶丁姓人家搬來龍川。”(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八章 一江春水向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