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棄很無辜地說:“龐參政錯怪不棄了。《商報》是福安錢莊和清源書院聯合弄的,其中文字都是清源書院的人採寫,我插不上手呢。我大宋不因言治罪,讀書人又都是有骨氣的,若是我硬讓他們寫什麼,不寫什麼,只怕他們會把我罵的狗血噴頭。”
“……”
李不棄這個樣子龐籍也沒有辦法。大宋的文人可是一向脾氣大,這一點上龐籍也沒有辦法。
這天宰相文彥博宣佈散朝前讓參政、樞密使、給事中歸班、御史中丞還有李不棄都到崇政殿,以備皇帝詢問。
動了崇政殿,眾人行禮畢。趙禎問道:“近日聽得有在京渭州秀才言大宋崇文抑武、以文御武皆是錯的,是立國以來災害連連的原因。民間多有議論,想來諸卿也應該聽到了。今日請諸卿來就是想聽聽你們意思,這說法有沒有道理?”
文彥博看來早有準備,立刻說:“臣以為渭州秀才竟敢議論祖宗之法,實在是狂悖。他不過是因為家人被西夏或殺或擄,意圖復仇罷了。至於說黃河改道是由於陰陽不調,不過是他穿鑿附會之詞。這一點,李軍監應該最為清楚。”
嗯?這個時候想起我來啦?呵呵,問題是我會按照你的劇本演出嗎?
李不棄看到所有人都看向自己,於是作出一副詫異的樣子說:“哦,臣讀書少,這件事上不敢確定。昨晚臣還與人討論陰陽平衡之事,嗯,今天臣以為那個秀才說得也有道理啊。”
嘎!文彥博和龐籍差點兒吐血。李不棄不是一向都說那些災害和天人感應沒有關係嗎?怎麼今天突然就變了?怎麼一點兒都沒有預兆呢?
李不棄顯得猶猶豫豫地說:“按照《易》來說,水災必是陰盛,旱災必是陽盛,我大宋立國以來一直水旱之災頻仍,確實有陰陽失衡,嗯,也許是陰陽離決之相。如果不是那秀才說出這事兒,臣都沒有想到過。”
龐籍看到皇帝的臉已經徹底黑了,連忙攔住李不棄的話頭:“李軍監怎可如此不堅定。老夫卻以為清源書院關於大宋立國之後災害的研究是極有道理的,關鍵是有憑有據。若是李軍監能信一個秀才空口白牙信口開河,那麼又置清源書院的那些證據於何地呢?”
李不棄倒是從善如流:“參政說得是。只是清源書院那理論一直備受質疑,時間長了,下官這心裡也就動搖了。”
文彥博拿出長輩教訓小輩兒的語氣說:“做學問決不可隨波逐流。若是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成就終究有限呢。”
皇帝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感覺好像劇本拿錯了啊。
李不棄產生動搖他倒是好理解——誰的學問整天遭受質疑一點兒不動搖才怪。可是文彥博怎麼突然轉了性子呢?給事中和御史中丞也都不說話,這是預設龐籍和文彥博說得有理?
李不棄才不管這些,見這個機會不錯,立刻決定順杆兒往上爬。一舉扭轉崇文抑武的政策肯定不現實,那就打擊一下“天人感應”吧。他說:“相公教訓得是。下官以為若要平息關於黃河改道的物議,不如就由朝廷名義刊發清源書院的研究成果,讓天下人都知道災害的真正成因,這樣天下人就不會胡思亂想了。不知相公認為如何?”
文彥博轉向皇帝:“臣以為此法甚好。肯請陛下恩准。”
龐籍也躬身道:“臣附議。”
皇帝看向御史中丞。御史們可從來都是用天人感應罵他的,沒有御史中丞的首肯,那這事兒還真不一定能辦的了。御史中丞見躲不過去了,只好也硬著頭皮說:“臣附議。”
給事中歸班一想這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不然後邊還不知再如何生事,不知多少烏紗帽落地呢。於是他也只得說:“臣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