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的東西似乎不對啊!老師們從小就教導他,他是皇帝,只要站在大義名分上,振臂一呼,就該天下莫不景從。可是這次改革無論是出發點,還是范仲淹的十條綱領,在他看來絕對符合大義,為什麼就推行不下去呢?此事後來他反思多年都不得要領。現在李不棄說要務實重術,他覺得眼前一亮,立刻把李不棄當做了一根稻草。
趙禎立刻問:“若是務實、重術,那麼便可治國朝積弊了麼?”
李不棄說:“臣以為要治國朝積弊必須有點條件。”
趙禎問:“是什麼?”
李不棄說:“首先對每項弊端要有深入的研究,不止要知其弊,而且要知道它如何產生,用什麼方法改革。其次,要根據清理各項積弊的輕重緩急作出計劃,先改什麼,後改什麼,什麼時候改,如何改都要大體有數。最後,不可操之過急,不可貪一日之功,但要持之以恆,如潤物細無聲一般。臣以為國朝還有時間解決這些積弊,只要慢慢作,不斷作,總有一天可以積弊盡除。”
趙禎就是沒作過什麼實事,雖然經受過幾次打擊,但是仍然保持著天真。他一聽到李不棄說終有一天能夠積弊盡除,立刻心情便陽光燦爛起來,急不可耐地說:“不棄與朕仔細分說該如何作?”
看看趙禎在慶曆改革時的行事風格,李不棄可不敢對這位皇帝合盤托出自己的計劃,但是有些事情讓皇帝來做那可比自己作要容易得多。讓皇帝作哪些事呢?這個需要好好斟酌一番,可別象范仲淹一樣讓這個皇帝給賣了。
而且皇帝在天章閣這麼個敏感的地方單獨召見自己,這事兒一傳出去就得在朝堂上引起各種猜測。李不棄可不想為了不可靠的皇帝給自己拉莫名其妙的仇恨。他想了一下說:“這事兒臣要仔細斟酌一下。容臣明日再與陛下詳細說。”
皇帝現在如百爪撓心恨不得現在就把李不棄腦袋掏空,但是看李不棄鄭重的樣子,也只得說好。
李不棄卻又說:“臣所說只是包希仁大都知曉,臣請明日陛下一同召見包希仁,臣的建議若是有什麼不妥之處,也好與包希仁一同斟酌。”
這個要求有些奇怪,但是趙禎還是答應了。他也知道包拯是個方正的性子,不該說的絕對不會隨便說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