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2 / 4)

小說:唐朝小地主 上 作者:淘氣

經顯現了,這樣雄才偉略的帝王,怎麼不讓人心感敬服,貴族子弟也不是清心寡慾的聖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一向是他們的準則,而今天下太平了,自然開始謀劃出仕的事情。

聽聞韓瑞得到李世民的賞識,料想以後應該會平步青雲,也不算是普通的百姓,心裡的成見立時少了兩分,雖然有點現實,不過現實向來是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的,多半敗落了。

虞世南、歐陽詢、李靖、程咬金、長孫無忌……與韓瑞有著什麼樣的關係,聽到鄭仁基娓娓而談,眾人沉默了片刻,一人開口說道:“好了,約兒成親,雖然比較重要,但是事已至此,難道還要反悔不成,將就將就,也就過去了,而今最要緊的……”

“而今最要緊,卻是朝廷修撰正義的事情。”旁人介面說道:“仁基,你在朝中,瞭解的情況應該比較全面,快些與我們細說。”

“是啊,好端端的,怎麼要做這件事情。”

剛才是鄭氏家事,崔姓幾人沉默不語,現在終於忍不住開口說道:“聽聞此事,我們匆匆忙忙趕來了,只是聽說朝廷準備將天下經書典箱,重新註釋整理成簍,頒佈天下,具體怎麼回事啊。”

說起來,還是韓瑞好心惹下的禍事,自家的女婿,鄭仁基當然不能撒手不管,帶著幾分偏頗說道:“我在朝中,終日忙碌政事,瞭解的情況也不多,只是聽聞孔穎達等人,覺得幾百年來,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不利於傳播儒道,所以聯合朝中學士,向陛下諫言,修撰經學義疏的結果,以利天下女人

一個青年笑道:“嘿嘿,真是好算計,修好之後,他們的宗派學說得以發揚光大,恐怕就沒有我們什麼事情了。

“住口,孔司業乃是當今大儒,言行舉止,必有深意,豈是你小小孺子可以揣測的。”有人斥責道,臉上卻浮現贊同之意。

宗派學術之爭,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反正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諸子百家之爭,直到漢武帝時代,實行獨尊儒術的國策,也確定了儒家獨大的地位,其他學派敗落,幾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不過,儒家的內部,也是流派林立情況,兩漢時期是今。古文之爭,魏晉時期是鄭學與王學之爭,南北朝時期,然是南學與北學之爭,爭了幾百年,直到現在,誰也不服誰,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

有識之士,自然看得出來,爭來爭去,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想要統一,但是誰統一誰,那就值得商榷了,修撰經義的時候,採取哪家的學說,這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現在主持修攘經義的是孔穎達。虞世南等人,他們是南學的代表人物,但是崔鄭兩族,傳承的卻是北學,鄭學一脈,怎麼安穩放心。

古人對於宗派師法的執著,不是後人可以理解的,不過有句話叫做,名不正…言不順,讀書出身的,誰不清楚文化的作用,特別是傳承多年的世家貴族,自然明白經書學問,不單純只是學問而已,更是一種無形的影晌力。

山東五姓,為何得到天下人的敬重,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大氣粗,而是他們能文能武,治國安邦的才俊輩出,什麼轟宅。良田。金銀珠金都是虛的,人才,才是核心競爭力,這個道理人家早就明白了。

然而怎樣培養人才,毫無疑問,肯定是傳道授業解惑,儘管世家大族之中,肯定有些歪瓜劣棗的紈絝子弟,但是人家基數大,子弟眾多,誰便哪家出了個才俊,就足以支撐一房一脈不倒,鼎盛幾十年,現在卻有人站出來,準備動搖家族傳承的根基,他們心裡怎能不急。

不過,鄭仁基好像有些遲鈍,沒有察覺眾人的心思,居然點頭說道:“孔司業是聖人的後裔,主持此事,再恰當不過了。”

第二卷 長安行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抱期待

更新時間:2011…5…12 22:34:13 本章字數:4854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抱期待

鄭府發生的事情,與韓瑞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回到家中,平常自若,沒有留下什麼芥蒂,畢竟站在的高度不同,韓瑞對於所謂的世家大族,沒有多少敬畏,更多的是漠視。

韓瑞有這個自信,如果給他機會,毫無顧忌的做任何事情,二三十年時間,未必不能建立個傳承幾百年的名門士族出來,也不比所謂的山東五姓,關隴貴族差多少,之前是害怕沒有自保的能力,如同三歲小兒,拿著赤金在鬧市行走,惹來禍事。

不過現在,應該……可以了吧。

韓瑞也不怎麼確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