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3 / 4)

小說:龍爭大唐 作者:夢幻天書

綏靖安西,須得三分軍事七分行政方可見效,若是能得朝廷襄助,則三年必可有小成,六年當可見奇效,若能持之以恆,則二十年內不單安西便是整個西域都將是我大唐的固有之疆土!”

“哦?”李世民輕咦了一聲,掃了眼李貞,皺著眉頭好生想了想之後,這才接著道:“貞兒能戰而不好戰,又能思及政治,朕實是開心,只是這個七分行政又該如何著手?”李世民這個話算是問到了點子上,無他,西域小國無數,各成體系,彼此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要想推廣大唐之行政體系絕非易事,這可不是說著好玩的,換成李世民自個兒去安西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一準能成事。

李貞素來不打無把握的戰,既然早已料到自己將會被貶出京,又怎會不預先做些準備工作,說實話,李貞選擇安西作為自己安身之場所,其實有著四重考慮:

其一,安西雖小國無數,關係錯綜複雜,不過以唐軍之善戰及各種先進文化理念而言,統合起來其實並不算難,若是能將安西全盤掌控在手中,哪怕將來老爺子不再換太子,李貞要想發動“靖難之役”也容易得很。

其二,李貞所來自的時空裡,那些個所謂的西域本就該是中國的領土,只是歷朝歷代對這些邊陲之地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了邊患不斷,若是能成功地統合西域,並以西域為鑑去整合草原的話,或許有可能避免後世金、蒙元等少數民族侵掠中原的慘劇,儘管李貞也明白此事極難,不過不去試試,又怎能知道能不能成?

其三,李貞手下不缺武將,可在文官體系上卻始終未曾取得甚突破,這一條固然是起步稍晚之故,可固有勢力的存在未必不是根由之一——“立嫡不立長”這等觀念在世家政治中始終是佔有著穩固的地位,而今的朝臣,尤其是高層中基本上都是世家出身的人物,李貞這個庶出皇子要想拉攏他們,難度太大了,吳王李恪的遭遇就是前車之鑑,既然如此,李貞也就只能走自己培養這條路,可問題是這條路也不好走,不單需要時間還需要契機,而經營安西將會是李貞培養文官人才最重要的一步——自打李貞推出了印刷術之後,算是徹底打破了世家子弟對知識的壟斷,大唐百姓中知書達理者愈來愈多,每年科舉中選者也越來越多,可問題是那些個出身微寒的學子即便中了進士,卻依舊無法選上官,就算選上了,也只能是微末小官,正蓬勃興起的仕林對此頗多非議,京師中不少飽讀詩書之人時常感嘆報國無門,李貞若是給他們一個出頭的機會,再加上李貞手中有的是錢財,以利誘之,以大義說服之,要想拉攏起一大批失意的文人絕不成問題,如此一來,這文官體系不就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來了麼?

其四,李貞手中掌握著的秘密武器可不光僅有印刷術、造酒、傢俱這些個生活用品之類的玩意兒,更有火槍、新式火藥等玩意兒,只不過因著有礙物議的緣故,雖已令人進行了些相關研究卻始終沒敢拿出來試驗,安西那地兒遠離朝廷,正是試驗這些新奇玩意兒的最佳場所不是麼?

當然,如此龐大的構思要想真兒個地執行起來卻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為此李貞與兩大謀士可沒少琢磨此事,除了財物上的準備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準備如何說服老爺子,既不能將全盤計劃和盤道出,又得能讓老爺子信服,這難度可是不小的,好在事先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此時面對著李世民的問話,李貞絲毫也不慌亂,很是平和地回道:“回稟父皇,兒臣以為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乃是安息的根本,務必先行革新,將四國徹底併入我大唐,而後以戰立威,聯西域諸國及薛延陀之力,先拿強敵西突厥開刀,以豎大唐之威名,待得擊敗西突厥,趁勢於蔥嶺一帶築新城以守之,只消蔥嶺在我大唐手中,西域之勢便亂不起來了,而後將整個西域按區劃分行政體系,分別設定州府,以大唐律法為準繩,以朝廷委任之官吏治理地方,同時以禮教化民眾,進而實現大治之目的。其中,擊潰西突厥當得三年,建城蔥嶺又須三年經營,而後方可劃分州府,大致十年內可完成,再經十年經營,西域必穩固矣,二十年之後,當可挾安西之穩固破吐蕃,滅吐谷渾,一舉將各藩蕩平,依西域之經驗而治其餘,若得如是,則我中原將永無邊患之禍矣!”

李貞所言其實已經多有保留,在時日上動了些手腳,實際上按李貞的設想建城蔥嶺該是兩年之後便該做到的事,而築城而守其實也僅需要一年便足夠了,至於真兒個地要實現大治實際上遠不是二十年能辦得到的,二十年其實只能做到穩固地方,真要想讓西域徹底歸化,沒個三、五十年的努力想都別想,饒是如此,李貞所畫出來的這個大餅著實是太誘人了,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