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死亡集中營,在別人眼中路法西就是死亡的代名詞。”
采薇開始娓娓道來:“在所有人眼中,像路法西這類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定是一個道德敗壞、凶神惡煞的魔鬼。可是他既不陰險,也不兇橫,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軍人。讓人煞費思量的是,就這樣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怎麼會幹出如此滅絕人性、喪盡天良的事情?他不是殺人犯,因為任何一個殺人犯都有殺人動機。事實上,他及其近鄰的民一樣都是需要衣食住行的尋常百姓。他們都曾上學、存錢、打電話、乘電車、看電影、亡命天涯、祈禱上帝、閒得無聊、盼望下班,也都每天早晨看天氣、吃早餐、然後情願不情願地去上班。
那名律師為了判斷路法西這樣的人道德標準,便將一本惡名昭著的不倫之戀的小說給他看,想知道他會有什麼反應。只過了兩天,路法西便把交還給獄卒,輕蔑地說,‘好一本汙穢的!’其實這個被認為是惡魔的人,其實不過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不過是龐大的國家機器內的一顆“螺絲釘”。
在一般人看來,凡是正常人都不會成為殺人犯。殺人犯必定是那種懷有階級仇、民族恨的階級敵人,或是某種心理變態的惡魔。所以,如果說路法西是殺人犯,就不可能是正常人。而恰恰透過法庭調查瞭解到,並且許多心理學家也都證實,路法西是一個心智極為正常的普通人,同時監獄的牧師還發現路法西具有明確的觀念。因此,正常的人也能成為殺人犯,而且可能成為屠殺成千上萬人的罪大惡極的劊子手。這種‘平凡之罪’較比惡魔犯罪,對於人類的危害更加嚴重。
路法西的錯誤在於對權威絕對服從,因為從他的身上如此清楚地顯示出,當一個政治體制墮落的情景下,在此狀態下生存的每個人,如果思想被矇蔽就註定使他成為那一時期最罪大惡極的罪犯之一,路法西的罪惡就並非是簡單的個人品質問題,而是由於極權主義體制下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所造成的惡行,在這種體制中下越是好公民,越是體制的擁戴者,其人性的喪失與蛻變就越加厲害。”
“我說了這麼多,不知道路易莎明白我的意思沒有,你的祖國偉大的心理學家勒龐提出過群體心理學,服從群體遵從群體的思想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魔咒,當這個群體是是由希特勒這之流的人統治時,悲劇就無法避免,即使這個人有多麼睿智。在這樣一個非理性的群體下,伯爾是無法理性的,伯爾其實就是另一個路法西。”采薇繼續緩緩說道。
“制度一旦形成,人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其塑型。制度的塑型功能甚至會延伸到人的心理、意識、觀念等精神領域。一旦制度轉型,不僅社會的規則會隨之改變,甚至會重構,而且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精神境界也隨之再塑。這就是人與制度之間相互的關係。人設計了制度,但反過來人又要受到制度的制約和重塑。
當制度不能保證公民的自由、安寧、體面、和諧的生活時,當一個制度不能扼制或者根除屠殺無辜的邪惡以及“叢林法則”的強盜邏輯時,那些反人類、反人性的罪惡勢力必然會令人恐懼地在社會中滋生、蔓延,不僅社會上原有的邪惡分子更加邪惡,甚至那些被看作最為弱小的普通人也會受到感染,在某個時間、某種場合、令人意想不到地顯露出強盜或是流氓的崢嶸面目。因為,制度已經教會他們要想在狼群中生存,只有把自己也變成狼。”
采薇的話音落下,路易莎終於陷入深深的沉思。
“林小姐,你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沉默良久,路易莎緩緩說道,“故事講的很好,我猜歷史上也並沒有這個故事,只不過是你想讓我想明白一些問題。”
“路易莎小姐,你很聰明,我想說的是伯爾很冤也很無奈。這樣的人不該受到這樣痛苦而漫長的懲罰,錯誤的根源在於希特勒的制度,而如今你們已經推翻。”采薇繼續說道,“路易莎小姐,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儘管他在法庭上死不悔改,聲稱如果當年事情重演,他依舊會槍殺那些士兵。”
“伯爾先生能有你這樣的朋友是他的榮幸,看得出來他很愛你。”路易莎淡淡道。
“是啊!我不能辜負這份愛,我要盡力為他爭取希望。他還有一個在戰火中收養的孩子等著他回去。”采薇很坦然,沒有絲毫想隱瞞的意味。
“林小姐,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為伯爾將軍爭取。”路易莎最後道。
“謝謝你!”
作者有話要說:我覺得這應該是我的文中最有深度的一章了,呵呵!如果各位妹子看不明白,可以參見路法西效應。
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