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東流?倒是坐在旁邊的苗洛看兩人難過說道:“辰華,不如讓我哥來投資一起研究吧?”
楊秋笑著拍拍她的手。笑道:“俗說話救災不救窮,搞實業也是這個道理。就算借款或找人投資渡過難關,但將來呢?產品是需要不斷升級換代的,真正地實業家不會停止對技術的追求。新的還要新,好的還要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技術革命和進步。這裡面要涉及到多少資金呢?”蔡鍔在旁邊聽著暗暗點頭。這些話一語道破了絕大多數民國企業最缺乏的東西。…;
技術再投資!
歐戰的春風讓全國上下多了上萬家工廠作坊,但其中具備技術含量的卻極少極少,而賺了錢的實業家們為追求更大利益往往會買成熟機器裝置擴大生產,卻忽視技術升級的重要性。相反國外就很重視,光是一種最簡單的紡紗機為增加效率就改了又改,到現在都沒中斷。要搞工業,不能光靠國營和楊秋的幾家集團公司,只有像巴玉藻這樣的實業家湧現併成為中堅力量,才能算真正地成為工業國家。
可現在認識到這點的人卻少之又少,即使有積極從事技術革新的實業家也因為資金、技術、底蘊等等限制難以維持,長此以往勢必會打擊他們創業和進行技術投資的信心。楊秋這次出來就是為調查這些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為接下來的第二輪工業改革做準備的。他繼續說道:“你們的問題就是太過自信!如果我猜得沒錯,代加工恐怕只能維持工廠的日常開銷,對吧?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