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尾廠一度只能靠賣廢鐵度日,這個為清王朝造出了40多艘艦船,佔國內總量七成,造出過國內第一艘鋼甲巡洋艦的船廠瀕臨崩潰,原來的三千多優秀技術工人也開始自謀生路。
但這次他們全回來了,好多人聽說三都澳要造新馬尾後,淚眼汪汪從祖國甚至南洋等地回來加入建設。新馬尾的建造同樣驚動了南洋華人圈·這些人開始還不相信,因為以前楊秋都喜歡把工業建設在揚子江上游的內地,直到開工後他們才相信南中國最大的造船企業又要回來了,所以很多在歐美留過洋的南洋技術人員也加入到這場建設洪流中來。
雖然整個南中國的工業都被三都澳和新馬尾捲動起來·但楊秋卻依然保持冷靜。廠建造不難,數百萬美元砸下去總能砸出來,但工人卻不是那麼好培訓的,馬尾技術力量本來就不如江南,加之又白白耽誤了七年所以就算有最好的裝置沒個十年慢慢培訓根本起不來。
所以他各位重視技術和人才建設,除了留下了全部老馬尾人和南洋技術人員外·將在這裡福州和這裡興建四家技術學校,還直接踢走不懂技術的老官吏。在新掌門人的選擇上,大膽啟用了年僅28歲的第一批庚子賠款留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專學造船工程的賀懋慶(字勉吾),本來還有他的同學邢契莘,但邢契莘表示要在美國學完航空製造和艦船設計才能回國,為了不打攪他學習,只能讓他一個人先肩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