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3 / 4)

小說:天下梟雄 作者:雨霖鈴

和縣份主要都分佈在平原東面,以九原縣為中心,但邊境貿易依然在大利縣,整個河套平原以種植小麥、蜀黍、粟米、桑麻和蒲桃為主,同時家家戶戶也散養牛羊馬驢,使河套平原的富裕超過關內。

這天下午,一隊五百人的騎兵沿著馳道從北方疾奔而來,馬蹄下翻起滾滾塵土,馳道是當年皇帝楊廣巡視五原郡時修建,寬闊堅固,現在成為溝通五原郡南北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北方是大利縣,南方是九原縣,相隔一百二十里,正是有了這條平坦寬闊的馳道,使騎兵一天便可以縱穿平原。

賓士的騎兵隊中矗立著數十杆旗幡,以大隋王朝的赤旗為主,同時也有豐州軍的戰旗,那是紅色大旗上繡有一隻展翅翱翔的黑色雄鷹,鷹是河套平原上最常見的猛禽,盤旋於藍天白雲之下。

另外還一杆帥旗,同樣也是赤色大旗上繡有一個金色的‘楊’字,這是豐州主帥楊元慶的帥旗。

在帥旗之下,楊元慶頂盔貫甲,目光冷厲,他重新執掌豐州軍帥印已近兩年,已經牢牢控制住了二萬四千豐州軍。

楊元慶的目光向遠方望去,這裡離郡治九原縣只有二十里了,人口逐漸變得密集,在馳道東南方有一個黑黝黝的巨大建築,叫做堡城,也是豐州特有的建築,用燒製的大青磚砌成,生鐵鑄門,高三丈,每座堡城內可容納數千人,平時是府兵的駐地,戰時則是老弱婦孺的避難所,在人口密集處,方圓十餘里就會有一座這樣的堡城。

而在前方一里外則是一座驛站,這條長一百二十里的馳道兩側共分佈有五座驛站,供往來的行人商賈休息食宿,前方的驛站叫龍泉驛站,在它身後有一座大村子,就叫龍泉村,是從河東龍泉郡遷移來的四姓二百餘戶人家。

和中原一樣,五原郡的二十餘萬戶移民也主要以血緣家族為紐帶,往往是同一地域的幾個家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座村落,家族中以長老族長來行使家族領導權,幾千年來從來如此,這樣便使民眾有強大的凝聚力。

楊元慶一揮手,騎兵放慢了速度,他隨即令道:“去驛站休息一刻鐘!”

時間已到中午,正是午飯時間,士兵們紛紛加速,向驛站奔去,片刻間,驛站內便熱鬧非常,士兵們自帶有乾糧和乾肉,驛站主要提供清水和休息場所,驛站後院有一口深井,很快,井邊擠滿了打水計程車兵。

楊元慶卻對驛站後面的龍泉村感興趣,剛才他看見村外打麥場上有村兵在訓練,他喝了兩口水,吃一點乾糧,便在十幾名親兵的護衛下,騎馬向打麥場奔去。

打麥場上,二百名龍泉村的村兵在列隊訓練,身著皮甲,後背弓箭,揮動著長矛大聲喝喊,由兩名軍隊老兵擔任旅帥。

由於豐州緊靠突厥,是大隋王朝最北方的軍事重鎮,是防禦草原胡人的橋頭堡,極容易受到草原胡人侵襲,因此隋帝楊廣在去年批准了楊元慶的請求,在豐州地區實行民團保甲法。

也就是除了正常的二萬四千邊軍外,另外每戶出一丁男,在農閒時集中進行訓練,同樣按照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隊、百人一旅、三百人一營、千人一團進行臨時編制,和中原的府兵制相似,但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依然是民而不是兵,兵部不備案,軍官也不是專職,從民團中指定,而兵器卻在兵部備案,每五個村有一間兵器房,有專人保管,每年兵部都會派人來檢查。

儘管是沒有補償的訓練,但豐州民眾都十分踴躍參訓,誰都明白,一旦草原胡人來襲,不能完全指望軍隊,更多是靠自己保衛家園。

楊元慶沒有上前去打擾民團訓練,他立馬在一里外遠遠視察村民們訓練,二百名精壯村民身披皮甲,頭戴鐵盔,個個勇武有力,兩百根長矛一起揮動,矛尖閃爍,喝聲如雷,他們在訓練大隋士兵的滅虜矛法,矛法簡潔實用,非常適合於實戰,沒有半點花哨。

由兩名退伍老兵出任民團旅帥,其中一人在領隊練矛,而另一人則騎在馬上巡視,手執皮鞭,態度兇狠粗暴,誰敢稍微偷懶,皮鞭就狠狠抽下。

“總管,上去看看嗎?”一名親兵問道。

楊元慶搖搖頭,調轉馬頭道:“出發時間要到了,回去吧!”

十幾人調轉馬頭,向驛站奔去,驛站的五百士兵,也紛紛上馬,戰馬疾馳,向南方的九原縣賓士而去。。。。。。

下午,五百騎兵抵達了九原縣,九原縣是五原郡郡治所在,同時也是豐州總管府軍衙所在地,四周有一萬駐軍,楊元慶的家也安在這裡。

進了縣城,楊元慶直接來到了總管府,和從前一樣,總管府和郡衙依然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