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帶來莫大的安慰,他疼愛異常,走到哪裡都要帶著他。
除了幼子楊杲外,還有長子為他生的三個孫子,他也帶在身邊,以便隨時教育,而次子齊王楊暕則留守京城洛陽。
另外他的長姐,樂平公主楊麗華這次也隨他通行,楊麗華喜歡安靜,一般不愛外出,但不幸的是,她唯一的外孫女李靜訓在二個月前病逝,使楊麗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為了讓長姐擺脫悲傷,楊廣便極力說服她一同出巡。
楊廣瞥了一眼長姐,見她依然沉默不語,便笑道:“皇姊,這次來五原郡,應該可以看見楊元慶了,朕沒有記錯的話,他今年弱冠了,皇姊要不要替他取一個字?”
楊麗華輕輕嘆了一口氣,勉強笑道:“他今年應該娶妻了。”
“陛下快看!那是不是楊總管來了?”
一名宦官目光敏銳,看見了遠處出現了一支騎兵,儼如一支細細和黑線,向這邊疾奔而至,楊廣也看見了,他捋須笑了起來,態度很好,自己剛進五原郡他便出現,看來他是早等候在這裡了。
隨即一名侍衛稟報:“陛下,豐州總管楊元慶和長史韋嗣雲率三千騎兵前來迎接聖駕!”
第十四章 長孫求救
第十四章長孫求救
楊元慶和長史韋嗣雲早已等候在邊境,當隋帝的聖駕出現時,他們便立刻前來見駕。更新
和杜如晦一樣,韋嗣雲也對這次聖駕巡視五原郡既是期望,又是擔心,他期望聖上能加強對五原郡的移民,朝廷能提供財力和人力支援,恢復已經荒棄的漢朝灌溉河渠。
而聖駕的數十萬軍隊,需要提供五原郡難以承受的糧食,儘管楊元慶已經從突厥買來十幾萬頭牛羊,但韋嗣雲端計算過,十幾萬只牛羊只能支撐四天,而聖上要去大利城視察,必然會超過四天,他們準備的糧食就明顯不足了。
楊元慶看出了韋嗣雲的擔憂,一邊走,他一邊低聲安慰他,“長史不要太擔心,五原郡的情況聖上也知道,他不會過於為難我們,我想他們自己應該也帶有糧食,咱們只要保證聖上和百官的糧食供應,至於軍隊,盡力而為吧!”
“唉!也只能是盡力而為了。”
韋嗣雲嘆息一聲,和楊元慶快步走進了城,侍衛將他們領上城頭,楊元慶和韋嗣雲連忙上前幾步,拜見皇帝。
“臣楊元慶、韋嗣雲參見皇帝陛下,祝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廣心情很好,他擺擺手笑道:“兩位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兩人站起身,楊廣又笑眯眯問楊元慶道:“楊總管,感覺朕的城如何?”
“堪稱鬼斧神工之作,臣認為,這座城更適合在平坦的草原上,若是突厥人所見,必以為是神靈下凡。”
楊廣呵呵大笑,“朕去年巡視草原,也建造了這麼一座觀風行殿,比這座城略,正如所言,突厥人所見,無不倒頭膜拜,大隋工器,不是他們這些草原蠻族能想象。”
楊元慶見楊廣心情很好,便偷偷向韋嗣雲使了一個眼色,韋嗣雲會意,上前一步跪下,將一本奏摺高高舉過頭頂,“陛下,這是微臣和楊總管對經略河套的一些想法,北方缺水,難以大規模懇殖,惟獨河套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只要恢復漢時的灌溉水渠,便可開墾出數十萬頃良田,能養活幾百萬人,臣和楊總管都認為,只要河套興盛,將對抑制突厥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請陛下考慮。”
楊廣點點頭,命人收下奏摺,又對二人道:“朕在決定巡視五原前,也特地看了漢朝對河套的開發,讓朕不勝感慨,自古以來,只有強大的王朝才能開疆闢土,我大隋的人口已超過歷朝歷代,大隋的強盛也是歷朝歷代所難比擬,我們不應該比漢朝做得差。
所以朕一心做幾件大事,朕用兩年時間分別開鑿了通濟渠和永濟渠以及江南河,南方也平息林邑國之亂,打到馬援柱以南,從今年開始,朕的目光將投向西方,一個是西域,另一個便是河套,這也是朕來視察河套的主要原因。”
楊元慶和韋嗣雲對望一眼,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聖上的話語中透露出了他要大規模開發河套的想法,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
他們一起躬身施禮,“陛下的宏圖大志,正是河套十萬軍民所盼。”
“朕心裡明白,朕的視察並不是遊山玩水,有的事情呆在皇宮裡是解決不了。”
楊廣又微微一笑,“朕知道在五原郡呆的時間過久,們也承受不起,那就直接去大利城吧!朕要親眼看一看,大利城是怎樣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