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時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
軍隊原為府兵制,以府兵為主體(泛指由軍府統領的兵士,由中央以十二衛和東宮六率統領),同時還有北衙軍(分為左右羽林、龍武、神武六軍,又稱禁軍,負責守衛京師),兵募(即現代的僱傭軍),邊防軍,團結兵(刺史率領的地方武裝)。府兵農忙時生產農閒時操練。其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城宿衛(稱為“番上”)或到邊境和內地的要地戍守。戰時則應徵作戰。衛士服役期間免除其自身的租調但衣裝、口糧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備。女帝帝位幾番反覆,連年戰爭,百姓征戰頻繁,流離失所,府兵多被取消,府兵逃避徵調或逃亡的很多。於是廢除了府兵制普遍實行募兵制。招募而來計程車卒長期駐守邊疆,後開始在邊地設節度使,共設平盧、范陽、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北庭、安西、劍南等九節度使及嶺南經略使。他們各領兵二、三萬至八、九萬並由起初只管軍事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楚楚來到的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城北20公里 的恆山支脈勾注山脊之上,北扼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關山雄固、軍事要衝而聞名,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稱。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唐駐軍於雁門山後,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臺,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收。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
杜長卿來到關城後,整頓軍紀,勤加操練。他自領中軍,下設副將,分別統領左、右軍。統帥左軍的副將名喚薛義,長得甚是魁偉,已過而立之年,面色黛黑,聲如洪鐘。右軍統領名喚單君逸,年方二十,清秀飄逸,善使銀槍。杜長卿既與楚楚相看兩厭,就讓她歸附薛義。
因女帝叮囑掩去楚楚身份,眾人只知道來了個醫官,名喚慕容復,容貌倒也還算清秀,可惜滿臉雀斑,身邊兩個小廝,長得不算難看,個子高挑的那個唇下有顆痣,大大破相,但看起來非常可親,據說名叫紅葉,另一個眼角有顆落淚痣,倒可惜了那張瓜子臉,整個人冷冰冰的,常聽慕容公子喚他琉光。
三人皆不通世故,不知與眾人親近,加上杜長卿經常流露出對他們的厭惡,人皆會察言觀色,於是無人與他們結交。好在薛義是個磊落人,所需用度,一樣供給。
卻說左軍掌管供給的都尉劉福貴,最是油滑,他乃河東節度使劉靖遠之遠房親戚,從來自恃身份,見得慕容復等人不得待見,早在心裡盤算。
晉地地處西北,雖亦種麥,味含微苦,楚楚每每難以下嚥,碧落憐惜小姐,絞盡腦汁變化花樣,所取糧米,略有過度。
那日碧落去取,劉福貴只捋著山羊鬍子冷笑。碧落道:“劉都尉這是何意?莫非我家慕容大人連一點米都拿不得?”
劉福貴冷笑道:“軍中糧食,最是珍貴,一切皆有定度。都似你這樣壞了規矩,哪裡還供應得及?”
碧落久在將軍府,這種敷衍功夫怎麼難得倒她,當下冷冷道:“琉光雖然不懂劉大人的規矩,也知道慕容大人曾獲特批,不限供應。何況所取並不過分,劉大人何必強人所難?”
劉福貴甚是驕矜,大笑道:“在此地就要照本大人的規矩,左右,轟將出去!”就見幾個彪形大漢,獰笑上前。
碧落哪容他們近身,身形移動,早已施展“沾衣十八跌”的上層工夫,就見她身形幾個晃動,幾個大漢已一頭栽了出去。
劉福貴惱羞成怒,道:“一個小廝都對付不了,劉爺還怎麼在此地做人?大傢伙給我上啊!”便見門口齊齊湧上來大批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