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部分(2 / 4)

小說:謀定三國 作者:熱帶雨淋

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從這首詩當中,我們看到了“紅薯”這個名詞,我們根據蘇東坡的詩認為“紅薯”不是明朝萬曆年間才傳入中國的,而是宋朝時海南就已經有的物種了。

有些人則認為蘇東坡詩中的紅薯不是番薯,而是山藥。他們認為這裡的“紅薯”就是薯蕷科的甘,也就是山藥(的一種)。這個討論在1980年左右就有人提出來過,而過了20多年,竟又老話重談,翻案爭論起來。

我想先談談我對蘇詩從字面上的理解。

“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這兩句很直觀,就是把紅薯和紫芋這兩種作物種在院牆和屋牆的周圍。而且紅薯和紫芋應該是不同的作物。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這兩句的意思是紅薯和紫芋的花具有象幽蘭那樣淡淡的香味,而且也不象菊花那樣在霜秋開花。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這兩句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在食品缺少的冬天從甕或缸裡取出來,而後面一句我覺得有兩種解法,一是表明了這牆角旮旯(的作物)也能比得過農田(的作物);二是說這堆存起來的東西(當然是紅薯和紫芋)也能勝過農田。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這裡東坡先生自己就註明了玉延是指山藥,所以白玉延就是白山藥了。淇是河南一條河的名字。這兩句的意思是中原的白山藥能超過這紅薯與紫芋嗎?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馬少遊,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勸馬援不要為功名所累,說:“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馬援則戰功顯赫,說是“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不怕“馬革裹屍而還”。蘇軾以謫居海南的身份,種植紅薯與紫芋,自得其樂,當然也不必追思馬少遊了。這兩句的意思是吃飽了就忘了故鄉了,也不想馬少遊了。

而我本人的觀點認為蘇東坡詩中的紅薯的可能就是一種番薯。

在海南島上有幾種番薯很有特色。這些番薯有橙紅色芯、紫紅色芯、白色芯等幾種,表皮也有紅色、白色、淺黃色等品種。其中紫紅色芯的,皮也呈紫紅色或暗紅色。這種薯個頭小,產量低,適宜於在海南、廣西、廣東等南方地區栽種,而且尤以海南出產較多,在海南一些很偏僻的山鄉也有栽種。有人說日本有紫芯的紅薯,所以是日本傳來的,我的看法恰相反,可能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佔領海南的日本人帶回日本國去的。

在海南,有些作物有其本地的叫法,以下是幾種海南食品植物名稱對照:

海南稱呼=大陸稱呼

紅薯、地瓜=番薯、紅薯、白薯

甜薯、毛薯、甘薯=小山藥,山藥

大薯=塊根山藥、大薯

土豆=馬鈴薯、土豆

芋頭=芋頭、山芋

這裡產的大薯雖然在褐色的外表皮下面具有紫紅色的內表皮,但當地人從來都不把它叫做紅薯,我走訪了海南許多地方的人,他們對這種作物的稱呼都沒有混淆過,沒有一個人認為大薯內皮是紅色的,所以就可以叫紅薯。我想蘇東坡老先生也寫的清楚,不至有錯。

而“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自注:山藥,一名玉延)。”這裡東坡先生自己就註明了玉延是指山藥,所以說東坡先生在寫詩時對作物的名稱是特別留心了的,不會用山藥去比較山藥了。

當然,大薯是山藥的一種,形態與白山藥也不相同,是可以比較的,但就其口感來說,幾乎吃過的人都認為大薯比山藥略差一些,主要是粗糙一點,也不如山藥略帶甜味,香味也差一些,所以在市場上價格也低一些。應該不會達到“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的感覺。

而海南的紫紅色番薯,其味道、口感都不錯,香甜可口,常煮熟作為街邊零食賣。而大薯卻在街邊零食中不現身影,以配上其它副食做成菜吃為主,少有人當做主食吃。

還有一點很重要,與番薯一樣,番茄也被認為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cd出土的一座唐朝古墓物品中,發現了一些茄科植物的種子,雖然表皮已經炭化,但經過精心培育,竟長出了高達兩米多的番茄,結的果是象聖女果那樣的小番茄。這一事件曾經被中央電視臺和四川電視臺報道過。這一事件也說明番茄至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