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時中國就已經有了。現在的海南,聖女果被大量種植,因為它適合這裡的氣候,也許它的祖先在這裡已經很久了。然而奇怪的是中國的學術界卻沒有什麼反映,仍然用過去的說法。
還有一種植物牛角瓜,就是我在蘇東坡先生在海南逸事(1)一文中介紹過的五狗臥花,也有文章認為是原產於南美,後來發現這種植物在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的地球環帶中廣泛存在,這說明在這個環帶中植物種類在早期曾經有過廣泛遷移。
我認為,海南的紫紅色紅薯,很可能就是東坡先生當年詩中的紅薯。番薯有可能在明朝之前就到達了海南。海南人對蘇東坡也很崇敬,有些地名還叫蘇來村,居士村。東坡先生在海南活動的許多遺蹟、遺址都儲存完好,也許做為紅薯這個名字也會準確地儲存下來。
紅薯存在很多品種,據說有二十幾種,這些品種是如何形成,如何分佈的呢?
至於有些人說詩中的紅薯就是芋頭這種說法我不同意;蘇老先生把〃紅薯與紫芋〃放到一個句子裡,從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種東西,這是十分顯然的。
其實,海南的山藥也是我特別感興趣的。特別是那種小山藥,在海南被稱為甜薯或毛薯,古時叫甘薯。蒸來吃,一般蒸15分鐘左右,口感糯,味道香甜。不要蒸的太狠,蒸的太狠則芯裡幹沙、甜味和香味減少。海南的山藥不僅味道可口,而且具有保健功效,其鍵胃效果明顯。
最早記載海南人食薯的是東漢時廣州人楊孚。在他的書《異物志》中有“儋耳夷吃”的記載。晉朝人嵇含記述的“南方草木狀”中有“大抵南人二毛者(指頭髮花白的老人),百無一二,惟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故爾”。將海南人長壽的原因歸結為食薯,這可是嵇含老先生1500多年前的重要發現。
海南的芋頭也多,我們在海南石山火山群地區的原始叢林裡看到到處都是巨大的野芋。據說野芋有些是有毒的,所以也沒敢吃。市場上賣的芋頭我們經常買來吃。海南的芋頭往往在表皮下也有紫色皮,有些芋頭的葉柄也是紫色的,所以東坡先生詩中有紫芋這個名字。東坡先生對飲食和烹飪也很有建樹,東坡肘子、東坡肉名揚天下。蘇東坡在惠洲期間釀造的“羅浮春”和“嶺南萬戶春”酒,汲江煎茶的心得乃至首創的“盤遊飯”(煲仔飯)、“谷董羹”(惠州火鍋),已成為惠州文化底蘊的組成部分。在海南居住期間,他在《和陶詩》自序中有一段話:‘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過子是東坡先生的小兒子,跟東坡先生一起謫居海南的儋耳,發明了這種色香味皆奇的玉糝羹,東坡先生就把這事寫在自己的文章裡。我有一段時間在琢磨如何仿製玉糝羹,想品嚐一下這種色香味皆奇的美食。第一次是用芋頭切成細顆粒;放到鍋中煮10分鐘;就變成粘稠細膩的芋羹了;再放入蔥花、鹽煮5分鐘,聞起來味道香,吃起來也香,口感糯滑,但吃後口裡、喉嚨裡有些麻的感覺。
(ps:此文不是我寫的哦!我只是摘用了我需要的部分。不過卻代表我的觀點!
第八十四章:引蛇出洞(二)
因為劉備這個漢王去攻打河北了,因此本來每三天的一次朝會,都有林若這個軍師代理著,更因為林若這個軍師實在是太懶了,因此本來是三天一次的朝會,改成了五天一次的府議,而且地點也由朝陽殿改到了林若的軍師府裡。
畢竟林若不是劉備,自然不可能在朝陽殿處理政事的,因此都在軍師府裡。因為劉備對林若的信任和器重的關係,隱約地讓劉備帳下的文臣武將們都將林若當成了未來的丞相,因此在林若軍師府裡處理政事,也沒有什麼不可。
軍師府的大堂之上,百官們已經齊聚一堂了,可是身為百官之首的林若卻遲遲不見人影。不少人已經開始議論紛紛了。
辰時就上府議,兩個多月來,林若從來沒有遲到過,可是今天林若怎麼遲到呢?不少人開始猜測原因了。
“聽說了沒有,昨天晚上軍師府好像遇到刺客了。”
“軍師府會遇到刺客?王大人,你說笑吧,這軍師府守衛森嚴,怎麼可能遇到刺客?這絕不可能的。”
“老夫也是聽人說的,那個刺客好生厲害,聽說一掌就將軍師府後院的湖心亭給劈壞了。昨天晚上,動靜可大極了,那湖心亭倒塌的聲音,外面的人都聽到了。”
“這不可能。要知道,嚴軍師身邊,那可是有很多高手保護著的。”
“我也覺得不可能,可是這是別人說的。”
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