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消耗,這哪裡是剿匪,簡直就是折騰。
既然如此,大家可以退一步,讓各省去剿就好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江南各衛的官軍,當真可用嗎?王某以為,怕是不盡然吧,我是福建人,就在我入京之前,福建成平衛數百官軍,被數十倭寇奇襲,結果如何?數百官軍潰不成軍,而倭寇居然絲毫無損,這樣的官軍,要了有什麼用?”
終於有人站出來了,眾人一看,卻是新任的翰林王琦,這王琦是徐謙的同年,剛剛點入翰林,性子也是出奇火爆,雖然面對的都是他的前輩,語氣卻沒有太多的客氣。
嘉靖聽了,精神不由一振,他怕就怕大臣一面倒的反對,只要有人站出來支援,他的臉上才好看一些。
朝中的爭議終於開始了,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有人極力反對,卻也有人站出來反駁,反駁的官員,多是浙江、福建一帶的官員,這些人之所以鼓起勇氣出來支援平倭,無非是一方面礙於家鄉遭受倭害,另一方面,也是江南那兒,平倭的事已經引起了士紳的注意,人嘛,都好個名聲,若是這時候默不作聲,只怕要被人痛罵了。
不過這些支援平倭的大臣,畢竟都還是少數,班中的毛紀已經有些忍耐不住了,他的目光朝其中一個大臣使了使,這大臣會意,隨即朗聲道:“微臣極力反對,說一千道一萬道,無非就是希望在江南大動干戈而已,可是諸公有沒有想過,一旦大動干戈,對江南未必是好事,戰火一起,會造成多少流民,裁撤了衛所,又有多少人失了飯碗?”
站出來說話的乃是吏部清吏司主事楊辰。
楊辰一出,議論聲頓時消了下去。
要知道,這位楊大人可不太一般,人家手裡捏著的,可是大家的烏紗帽,你若是反對他,他若是伺機報復,這前程怕是要黯然無光。
所謂君子不立危牆,正常的人遇到這種可能牽涉到自己前途的事,不免要掂量掂量。
而毛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微微一笑,鼓勵的看了楊辰一眼。
楊辰精神一震,繼續道:“再者說了,有人誇大倭寇之害,這是什麼緣故,無非就是有人抱有私心而已,疥癬之患,大動干戈,得益的是什麼人?都說倭寇肆虐,可是江南照樣歌舞昇平,哪裡來的肆虐?”
他這話有點兒過份了,不過有時候,話說的越是過份,威懾力反而十足,這就好像路人之間遇到了矛盾,嗓門高的人往往能佔上風一樣,先聲奪人,直接一個下馬威下去,誰敢爭鋒?
…………………………………………………………………………………………………………………………………………………………………………………………………………
第三章送到,求月票了,同學們。(未完待續。。)
第三百二十二章:誰的底氣足?
楊辰的一席話讓滿殿的大臣一時鴉雀無聲,敢怒不敢言,說到底,還是那一句官大一級壓死人、縣官不如現管的話起了作用。
現在站出來爭議的大臣,大多都是官職並不高的各部主事以及、給事中和御使,這些人官職不高,可是嗓門卻是大,每次廷議吵得不可開交的往往就是這些人。
真正的大佬是不會輕易表態的,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一般都會保持沉默,因為他們要說的話自然會有他們的門生故吏們去說,他們要爭取的東西也自然有這些人為他去爭取,他們開了口,就意味著是撕破了最後一層的臉皮,除非想和別人不死不休,不然斷不會如此魯莽。
而這些衝刺在前的言官、給事中們或許凜然無懼於皇權,可是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怕吏部,尤其是這吏部清吏司主事楊辰,幾乎掌握了他們的命運,每年的京察,清吏司總要找幾個冤大頭出來開刀,得罪了他,等於是和自己過不去。
就這麼一句話,所有的爭議都壓了下去,楊辰顯得有些得意,雖然他這主事只能算是提線木偶,真正裁決官員去留的問題根本輪不到他來拍板,可是隻要這官還在身上,權威卻還是體現了出來。
嘉靖見狀,心裡已是勃然大怒,只是這時候,他又不能發火,只得將目光轉移到了徐謙的身上,意思不言自明,老兄,你快出馬吧,你再不出馬,朕只能偃旗息鼓了。
徐謙感受到了嘉靖的目光,心知這個時候不站出來火上添油是不成了。
他沉吟片刻。才站出班來道:“楊大人的話,下官有些聽不明白。”
這個開場白很是稀鬆平常,一點新意都沒有,況且徐謙出來說話也早就在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