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2 / 4)

小說:崇禎盛世 作者:宮本寶藏

統稱為“連珠槍”,“水連珠”遂得此名。

美國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彈容8發,俗稱大八粒。

美國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因其口徑為0。3英寸,俗稱“三〇步槍”,後續的系列被稱為“美式小三〇”。

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因其口徑均為0。303英寸,俗稱“三〇三步槍”,或“英七七”(來源於公制的7。7毫米)。

德國毛瑟m1871/74步槍,口徑11毫米,採用8發管狀彈倉供彈,加上槍膛中1發,共可裝9發子彈,被稱為九響毛瑟槍。抗戰中已經是非常落後的武器了,仍然被中**民拿來打擊日寇。

此外,還有馬廠造、紅皮、德國造等等。

步槍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手槍類似,都經過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槍、後裝槍、線膛槍等幾個階段,以後又由非自動改進發展成半自動和全自動槍等。

徐光啟聽著皇帝的介紹,似懂非懂,他對西廠武裝太監們所使用的衝鋒槍已經有了一個概念上面的認識,但即便是有一個原型在,沒有經歷過步槍使用的徐光啟,也僅僅是一個概念存在於腦中,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成熟的方案。

“就可惜,這些圖片上面的東西,要是有一樣能夠在手頭,能夠拆開了看看,能夠按照實際尺寸仿製就好了,衝鋒槍是不要想了,材質達不到要求的話,即便是這結構能夠弄明白了,大明也無法生產。”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點頭,“衝鋒槍是不用去考慮了,至少暫時不考慮,路還是要一步步的走的,研發步槍,朕對徐老大人還是有信心!這比火銃也先進不了多少。朕可以將圖紙畫出來,只是要開模,要成型,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實際上,步槍之起源,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崇禎皇帝朱由檢煩惱的東西是,他知道光憑自己跟徐光啟所說的知識,根本就是一個引導性的作用,不管是徐光啟還是他自己本人,要想在大明這個年代獨立開發出來一款成熟的制式槍械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大明軍械,其實在技術上,在當時的整個世界都並不落後,但他的經濟實在是太困難了,他沒有錢來揮霍!這就使得崇禎皇帝朱由檢必須擁有更為高效的軍事科技!(未完待續。。)

第0887章 火銃

“火銃,臣會,臣就自己製作過一把火銃,咱大明軍械製作局裡面就有批次的火銃,火銃,有時又稱火筒,在野戰當中,威力是趕不上建奴的鐵騎硬弓的。”徐光啟談到火銃的時候,並沒有很興奮,如果無法提高射程和威力的話,這樣的東西,不但做工費事,成本增高,還沒有人家的武器厲害,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啊。

崇禎皇帝朱由檢知道,火銃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槍。中國宋元時期對火銃的發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元代和明代前期對金屬材質管形射擊火器的通稱。有時又稱火筒。火銃通常分為:單兵用的手銃,城防和水戰用的大碗口銃、盞口銃和多管銃等。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也對後來的戰爭形式和軍事技術的發展開展了新的篇章。中國元朝和明朝前期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通稱。有時又稱“火筒”。火銃以火,藥發射石彈、鉛彈和鐵彈,是在南宋長期使用的各種火槍的基礎上,隨著火,藥,效能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元明時期軍隊的重要裝備。元朝時,管形火器得到發展。

火槍,火炮的竹管改用金屬製作, 起初是用銅鑄造,叫做銅火銃,後來又改用生鐵鑄造,稱為鐵火銃。這時金屬管形火器不僅裝填火,藥,而且還裝有球形鐵彈丸或石球。從而開創了在金屬管形火器中裝填彈丸的先例。是中國勞動人民對兵器發展的重要貢獻。這一時期火銃的發展。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特別是專用火器軍隊的組建,使交戰雙方開始發生了變化。火器的巨大作用,已便它成為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知道,徐光啟說的沒有錯,這只是在攻防戰中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真的到了野戰當中,作用還是很有限的。

元朝製造的火銃最早始於何年,目前尚缺乏文獻記載。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元代火銃。火銃採用青銅鑄造管身。能耐較大膛壓,可以填較多的火,藥和較重的彈丸,因而大為提高了火器的威力。火銃使用壽命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