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3 / 4)

小說:崇禎盛世 作者:宮本寶藏

能反覆裝填使用發射。因此,在發明以後不久就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

“在元代火銃問世後,發展很快,元末,太祖爺建立我大明朝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大明朝建立後。大量製造火銃,加強了邊防、海防和城防設施。並於永樂年間組建了專用火器的神機營,促進了明軍訓練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創造和發展了火銃同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嘉靖以後,明軍裝備的輕型手銃和重型火銃,逐漸被鳥銃和火炮所取代。”說起自己知道的東西,徐光啟當即讓人拿來一把目前在徐光啟手裡面最先進的火銃,跟皇帝介紹著,實際上,按照皇帝的要求,大明的御林軍,所有步兵都裝備的是火銃,這一萬多一點人馬,還是足夠裝備的,只是火銃的射程近,威力也不大,完全用於裝備軍隊,比起八旗鐵騎來,其實沒有什麼優勢,人家的弓箭比你的火銃都要厲害的!

這也是為什麼清人入關後,對火器並不重視的原因。在原本的歷史中,火器在明末戰場上,並沒有成為主角。

在這個時期的歐洲,火槍則發展的比較快,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於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從16世紀至18世紀的300年間,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步槍都是前裝槍,使用起來費時費事,極為麻煩。

1825年,法**官德爾文對螺旋形線膛槍作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並一改過去長期使用的球形彈丸,發明了長圓形彈丸。德爾文的發明對後來步槍和槍彈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明顯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但德爾文步槍仍是從槍口中裝彈的前裝式槍。

徐光啟一邊跟皇帝說著大明的火槍知識,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在跟徐光啟說著這段時間當中,全世界的武器變化,進步。

突火槍出現在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以粗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鐵砂、碎瓷片、石子、火,藥等的混合物,其實就是反射彈藥,突火槍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是散彈槍)。突火槍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發射時以木棍拄地,一手手扶管身,一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碎石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藥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因當時生產技術上的限制所用火,藥的推力相當有限,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它的射擊精度和射程較難控制,再因為其槍管為天然竹管,在射擊了幾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藥燃燒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導致炸膛,所以突火槍的真正實戰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火銃初創於中國元代,它是依據南宋火槍尤其是突火槍的發射原理製成的。雖然長期以來對火銃創制的年代無據可依,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蒐集到的出土和傳世的元代火銃日漸增多,從而為分析其創制的時期和有關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資料分析表明,火銃應是中國最早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元代創制和使用的火銃,使中國管形射擊火器出現了由原始的竹筒火槍向金屬材質鑄造的火槍的一次飛躍性過渡,同南宋創制的突火槍相比較,它們在構造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反映了火銃對突火槍的繼承性。也可以認為元火銃是突火槍發展的產物。相比宋代的突火槍。火銃的優點無疑是明顯的,突火槍用的是天然的竹筒,火銃是金屬鑄造,在使用壽命、使用安全性和射程上突火槍都是難以比擬的。突火槍是最早自發運用發射原理的管形射擊火器,元火銃也是自發運用發射原理的較為先進的金屬材質管形射擊火器。

元火銃與突火槍相比,有許多改進之處。首先,元火銃的使用壽命較長。金屬製元火銃銃壁的熔點高,耐燒蝕性好。抗壓力強,不易炸裂,能夠適應因火,藥效能的改良和裝藥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壓,所以一支元火銃能夠使用多次而無須更換,使用壽命大為延長。其次,元火銃的製造規格易於統一。元火銃是按一定規格進行成批鑄造的,同一批火銃的各部尺寸事先都有設計,除了因製造工藝不平的限制所產生的誤差外,其他誤差甚小。這樣便可嚴格控制火銃藥室的尺寸,保證裝藥量達到標準。既能保證發射威力,又可提高發射時的安全效能和控制射程、設計精度。再次,元火銃的構造比較合理。在外形上已能明顯區分出銃膛、藥室和尾銎三個部分,各部分的橫截面都呈圓環形,口徑、銃長、銃膛長、藥室長之間,雖無準確的數量比值,但其外形結構已反映出適合發射需要的粗略的數量關係。如藥室部呈燈籠罩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