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亦不涉朝政。如此二府關係雖可緩和些,但若突逢軍亂國禍,則二職務必無法迅速議同其事,乃致延誤治亂之機,之前柳旗禁軍叛變一事便是個好例子。
欲使文臣參豫樞府軍務,便是想要一改眼下二府之間的局面。而此次得入樞府之人,將來亦必將列位政事堂,如是方可漸漸緩和二府之間的關係,而使得二府能夠坦然共議軍國大事。
但這一改便是大事,所動的不只是朝制,更牽扯到了朝中最資深顯要的文臣武將們。選誰入樞府,能夠既使政事堂的宰執們沒有異議,又讓樞密院的老將們放心使豫軍務?
孟廷輝縱是名聲稍劣,但她在朝的政績卻是有目共睹的;自徐亭一事後,朝中兩制以上的文臣們便沒人敢當面說她的不是,而每當她得以擢升時,那些年輕新俊、改試後的新科進士們更是感到與有榮焉,這絕非是老臣們可以小覷得了的。
最重要的是,她之前遠赴潮安北路平定禁軍之亂時已博得多數親軍將校們的好感,而他之前有意帶她至校場練習騎射時,更能夠看出來樞府老將們對她並無反感之意。
更何況此番他對狄念與沈知禮又有恩,已歿武國公秋風與沈夫人曾氏於樞府老將們眼中是何地位更是不必說,這一次之後定亦將她看作自己人了。
這些道理,他明白,想必古欽亦明白。
否則以古欽幾十年來在朝為官的守制與執拗,又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許諾她這種事情?
只是古欽雖然有意舉名要她入樞府,但政事堂的其餘宰執們又豈是好答應的。
她以為古欽意在拿高官顯位要她放手,卻不知那不過是古欽欲讓其餘宰執們了無異議的手段罷了。
古欽一生忠君,幾十年來在朝為官,什麼樣的事情看不透?只是古欽雖然處處為他著想,可卻太過頑固,殊不知這冊後一事,他是絕不能讓人左右的。
此事無關英明與否。
朝臣們遲早會知道,她孟廷輝,生來便該配他,而他身側後位,亦只有她才有能耐坐得上。
她以為他不罷古欽相位是因為她的求情,卻不知如此忠臣,他怎可能不保不護?只是她這一手玩得漂亮,至少可以讓古欽剛愎的一面得以收斂些,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