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1 / 4)

小說:大明武夫 作者:巴喬的中場

天下間兩京一十三省,南直隸松江一府所交稅糧,比北直隸、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還有云南要高。

而且細算起來,蘇州府所轄一州七縣,而松江府只有三縣,若是攤下來,松江府一縣的稅賦差不多是蘇州府一縣的一倍半還要稍多。

松江府每年漕米定額二十三萬三千石,加耗十五萬四千石,合計三十八萬七千石,但這只是明賬上的數字,實際上,方方面面的耗費加起來,漕米合計要有八十四萬餘石,算起來四石當一石,這多出來的近六十萬則是各處的好處,天下間皆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清江浦一地隨時可以拿出百萬石不在賬上的糧米。

別處是一省之地擔負,松江卻是一府來擔負,民間負擔自然是極重,對這樣的沉重負擔,民間也有應對的策略,第一是拖延隱蔽,自大明立國,松江出身的重臣顯宦就極多,最出名的當然就是嘉靖後期的“真宰相”徐階,這等重臣自然有種種避稅的條規和法子,稅賦收不到他們身上,就攤到了沒資格避稅的小民身上。

平民百姓,甚至是中小地主都受不了這等重稅,將土地投獻到徐家等高門世家,想要少交些稅賦,不過下場都不怎麼好,這等高門世家一變臉,就能把這些土地全都吞了,連徐階這等眾人交口稱讚的“忠厚長者”都這麼多,其他人又能好到那裡去。

除了這一等只知道侵吞盤剝的豪強高門之外,還有一等人琢磨著別的法子,想著既然漕運從南到北幾千裡,漕船、漕丁、沿途官府、各種規費盤剝,那麼我們能不能不走運河,走一下海運。

蒙元時候,因為中原義軍蜂起,無奈之下只能走海路運送漕糧,那時候的始發地就是松江府。

永樂初年,疏浚黃浦江和吳淞江之後,港口不再被泥沙淤積,吳淞口成為良港,松江府的海運大興,自吳淞口出海,沿著海岸線和島嶼一路北上南下,便捷異常,此時松江府沙船已經大興,更是為海運平添助力。

沙船一艘至少三千石,而大船則是可以裝六千石,至於時間,如果趕上合適時節,從松江到天津,不過十餘日,平時最多也就耗費一月而已,有人說海上倭寇猖獗,可如今方方面面關係都已經走通,沙船不去倭國、南洋,也就是去往福建和廣東的風險大些,去往北地各處則是安全的很。

至於漕船,最大的漕船也不過運糧八百石,從南到北,過長江黃河,清江浦南段尚可自行,過清江浦之後就不那麼容易,開始要用縴夫拖拽,用時三月就算正常,耗時更多也不奇怪,甚至有今年去來年回的,這個大家也都司空見慣。

*******

求月票,求訂閱,求打賞,求推薦票,謝謝大家

第542章 松江餘家

沙船載重運糧遠大於漕船,耗時遠少於運河漕運,如果能改漕運為海運,那麼運輸成本和沿途耗費肯定會大大減少,松江府百姓的負擔也就會大大減少,造福民生,善莫大焉。

只是一條運河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樞,從漕丁運兵到戶部尚書、內閣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這上面分肥,運糧八百萬石,耗費卻近三千萬石,還有那修繕運河的花銷,這裡面當真是潑天一般的金銀,區區一府的民生又怎麼能阻礙得了。

松江府本地大佬也在這漕運裡面有自己的好處,利益牽扯,更不會去做什麼漕運改海的麻煩事,話說回來,徐階侵佔良田過萬頃,死後不敢葬在本鄉本土,唯恐被人挖墳,董其昌府邸被百姓湧入抄家焚燬,這等人又怎麼會做這等利國利民的麻煩事

世上有人萬種,除了那等利慾薰心之輩,也有為國為民考慮的仗義豪傑,松江府上海縣餘家就是這等人物。

餘家早年經營棉田織場,自黃道婆從海南帶回黎民的紡織技術之後,松江棉布便甲於天下,餘家就是靠著這個經營致富,或許為了產布運銷,餘家在隆慶年開始蓄養沙船,專跑松江到天津的所謂北洋航線,松江棉布和江南特產運到天津,換回北方各色貨物,一來一去就是巨利。

萬曆二十年前後的時候,餘家就已經成了當地鉅富,和江南很多人家一樣,經營歸經營,子弟們還是讀書進學,光宗耀祖。

能有這樣的生意頭腦和敏銳眼光,讀書進學也不會太差,隆慶年餘家就已經有了秀才和舉人,要知道松江府一地讀書人多如牛毛,考秀才都會因為幾千學子擁擠踩踏死人,能有個秀才功名甚至得中舉人,十分的不容易。

萬曆十五年的時候,餘家有了進士,而且留在京師做官,從主事做到了戶部某司的郎中。

按說這等精明人物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