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表情落在韓婷眼裡,也引起了微微的共鳴,雖然韓婷的見識還不足以真正理解。
神遊之後,顧驁發散性地嘆息:“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從國民‘幸福指數’來看,未來15~20年,或許是全民綜合幸福度最高的時代了。再往後,人民雖然更有錢、物質更豐富,但說不定總體國民幸福感會下降,人與人之間關係更緊張、戾氣大增。
其實,我很不希望紅牛代言的‘讓空虛痛苦的人賭命求關注、尋找存在感’文化大行其道,但天道趨勢擺在那兒,誰也違抗不了。”
“為什麼?為什麼你會覺得將來更有錢了反而不幸福?”韓婷放下了杯子,鄭重地問。
顧驁聳聳肩,無奈哂笑:“我在美國唸書時,學到了很多課外常識:人類的大腦,其實很賤的,它終究只是一個被生物進化學所奴役的器官罷了。自然界為了讓人類不斷奮進,千萬年來早已讓大腦進化成了‘物質享受升級後很快就能適應’的機制。
也就是說,比如一個美國人,今年賺1000美元月薪,明年漲到1500,他可能剛漲薪的前半年,會稍微喜悅一下,沉浸在幸福中。可最多半年後,他會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大腦的保護機制,導致垂體不會再為‘我加薪到1500’這個理由而繼續分泌多巴胺了。
再過幾年,他漲到月薪2000/3000的時候,每次暴漲後半年,依然會分泌多巴胺,再往後就習慣了,概莫能外。
同樣的,一個沒吃飽飯的人剛剛吃飽後前半年,他會開心,下一次他就要偶爾能吃肉時,才能開心半年,再下次要到敞開不限量吃肉時才開心半年……在確保活下去後,每一個新增物質享受的增量,只能讓你的垂體為之分泌半年多巴胺,然後就習慣了。
存量不重要,增量才重要,沒有增量時,月薪5千美元的美國人跟月薪5萬美元的美國人,其實物質上活得一樣痛苦——當然,這一切,都是以多巴胺分泌量為衡量標準。
如果僅僅是上述的機制在起作用,那麼小康實現後,有錢最多是跟沒錢一樣幸福,至少不會痛苦。可事實是,人一旦滿足小康閒下來之後,他的注意力就會多到無處安放。
一個沒吃飽飯的人,是沒精力去關注他身邊的人、有幾成比他窮有幾成比他富的,也就沒空被攀比所苦。他的大腦被餓麻木了。可是一旦吃飽了,她就會找事兒,希望被人關注,希望發現自己在社會上並未處於底層,那麼矛盾就來了,戾氣也大增。
所以從多巴胺的角度來衡量,其實一個最和諧的社會,大約是80%的把精力花完後,能吃飽穿暖,沒有剩餘精力去嫉妒別人並且生出怨憤。16%的人能吃飽肉、有電視看,然後每當腦子空下來時,就能想起自己是世界的前20%,並心生優越感。
3.5%的人當富豪,不但錦衣玉食,還能買奢侈品,在那16%吃飽肉有閒暇的人面前偶爾顯擺一下。最後0.5%的頂層超級精英,則脫離了一切低階趣味,他們錢多得視錢財如糞土,只想改造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美國人的腦神經科學家早就研究過了,人類只要發現自己處在所能觀察到的環境內、前兩成的位置,他們就多半會心生滿足,分泌多巴胺。
對於窮人而言,閒下來的時候最好就是適當消遣一下體育運動、或者打打牌,把精力耗散掉就夠了。如果更閒,他們就會想起自己有多窮,這雖然會刺激他們奮鬥,卻也會帶來痛苦、多巴胺分泌量的壓抑。”
顧驁前世來自於過度分享的網際網路時代,他雖然賺的是這個錢,卻不代表他認同那玩意兒的好處。
他深知很多時候無知等於幸福。90年代末社會的戾氣之所以沒有2010年代濃重,並不是90年代末的人物質生活好,而是他們沒有那麼多誘因提醒他們想起自己有多窮。
“原來,美國、曰本這些國家,都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按你的說法,他們的社會戾氣那麼重,極端的人那麼多,都是被大眾傳媒的過度挑撥攀比導致的?”
“很殘酷?但真相就是這樣。如果有一天讓中國人民吃得太飽後,他們遲早也會想方設法變著法兒作的。只要我們還是人類,我們也都是多巴胺的奴隸罷了。有識之士們,充其量不過是比常人更能提醒自己警惕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