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了最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他。
可在這些表面文章之外,這些生產廠家的實際加工能力,卻讓他暗暗嘆息。
所有的企業都還採用的是人工操作,這麼些工廠內,他就沒看到有一家工廠使用了數控加工裝置!企業擁有的裝置更是種類繁多,年代迥異。有國內最新生產的,有七十年代初期出廠的,有六十年代的,再早他還看到了五十年代的機床,銘牌上醒目的俄文標誌——這是當初蘇聯援華時期的裝置,到現在還在用。
這還不算什麼,他這次東北之行,甚至看到了一臺日據時期的蒸汽鍛錘!
據瞭解歷史的廠方陪同人員介紹,在獲得這臺蒸汽鍛錘之前,它就有相當長的一段使用期限了,或許其實際製造時間能推溯到本世紀初葉。
這些老舊裝置並不是作為工廠的歷史陳列起來,供人參觀,而是在工人的操作下,實實在在承擔著加工製造職能!廠領導們還對這些裝置頗有讚譽,表示這些裝置皮實、耐用、故障少,作用很大,他們甚是驕傲地向他表示,在工人們細心的保養下,這些裝置再用到下個世紀也完全沒有問題。
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郭逸銘對於這些領導的樂觀,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對於委託這些工廠加工的裝置部件,也充滿了憂慮。
可當企業拿出準備好的部分加工件,讓他檢驗時,他卻驚訝地發現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之高,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這令他極為驚訝,他差點懷疑他看到的那些機床裝置,是政府為了保守生產機密,搞出來的障眼法,真正進行精密加工的生產場所,並不在此。
但他經過仔細觀察後,卻震驚了。
從部件上無序的車削痕跡,確認這些部件,並非一次加工形成。很明顯,這些部件都是經過粗加工、精加工,再由極少數技術超群的老工人,憑藉經驗,一絲一絲改出來的!
這些部件的確是用工廠內落後的裝置生產出來的,沒有動用數控加工。
讓部件加工精密品質發生跳躍的,竟然是一群技術極其出色、依靠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手感,手工加工出來的!
八級鉗工!
他的腦子裡,陡然出現這個已經在全面推廣數控加工、後世幾近於成為神話了一群超級人才。他在學習工作時,就曾聽老前輩們說過當初工廠的老工人們是如何了不起,可以靠著一臺虎鉗工作臺,一把銼刀,就加工出達到航天級別精度的精密件。
當初對他而言,這不過是一些逸聞,只是用來教育他們,以此緬懷老一輩創業者篳路藍縷,開創出現代科技之路的艱辛。但現在,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他面前,就握在他手中。
這是他們後世這些依賴於計算機、高精度測量儀器,用數控加工裝置解決所用問題的科研工作者,所無法想象,也永遠不可能超越的。
正是這些八級鉗工、八級車工、八級焊工,這批八級技工給了他異乎尋常的幫助。他們不懂有限元計算,不懂曲面設計,卻能用簡陋的工具,以及一些郭逸銘匪夷所思的土辦法,實現他的設計目標。
在他眼中,這簡直是變魔術!
不可思議。
只可惜人力有時而窮。頂尖高手依靠他們精湛的手藝,和深厚的加工製造經驗,穩定的肌肉協調能力,幫助他實現了大部分設計需要,但人終究比不了機器。
手工加工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就在郭逸銘離開瀋陽返京之前接到的電報,上海方面製造的石英坩堝,到目前也才完成了兩隻。對方倒是很有信心,表示隨著對製造工藝的熟悉,接下來的加工速度會加快,下個月能夠製造出四到五隻合乎技術要求的石英坩堝。
一個多月時間,才完成兩隻,聽說試製過程中,光報廢的石英坩堝就數以十計!
郭逸銘除了苦笑,還是苦笑。
哪怕以後上海方面,每月交貨數量再翻一番,一個月保證質量情況下交出十隻坩堝,他也要五個月才能裝配起整個生產線。
效率低到令人髮指!
這還是他一個廠,一個月產能僅僅2。4噸的微型車間,就要五個月才能保證組裝需求。接下來每三個月,石英坩堝就會損壞報廢,這個正常替換又該怎麼辦?未來國家在考察了他的生產能力之後,說不定還會為國防科技建設專門工廠,對石英坩堝的需求量更大,豈不是更加無法滿足需求?
光靠少量頂尖技術人才,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完成製造需求,單靠增加投資,增加廠房、生產線來擴大生產規模就是鏡花水月,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