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新房的鑰匙。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激動得嘴唇一陣陣顫抖,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激動心情。旁觀的其他人,在羨慕的同時,也一致放下了心來,對郭逸銘的所有承諾,再也沒有絲毫懷疑。
到三月下旬,研究工作所需的所有研究人員便已全部簽約到位。
之所以還用了近一個月時間,是因為可挑選範圍太大,郭逸銘挑花了眼。他為了不錯過一個優秀的科研人員,數百名退休賦閒的研究人員,他全都親自上門拜訪,和對方面對面地攀談,以瞭解對對方的能力高低。
最終簽約的科學家、研究人員,總數達到了一百七十六人!
他最開始,只以為能夠找到三四十名優秀的科研人員就很不錯了。反正所謂的研究,實際是嚴格按照他指的道路,照著去做,就必然能夠取得成果,不一定非要最頂尖的科學家才能辦到。可實際答應來研究所的人員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最頂尖的科學家當然沒有,他們都是各自領域內的泰山北斗,在國家國防、科研、工業中佔據舉重輕重的地位,所在單位不可能、也絕不會讓他們退休。
但一流科學家仍然有數十位,那些優秀的高階工程師就更是多如過江之鯽,哪怕稍差一點的這次都暫時無法入選,只能急切地等待研究所下一次人員增招。
家屬樓七十二套住房,顯然不夠分配。除了何師傅等四名八級技工早分到了一套住房,其他一下子全都分了出去。超額的那些研究人員卻並不在意,哪怕能夠在筒子樓裡分到一個單間,騰出更多的空間給兒女住,他們也都心甘情願。
三月三十一日,中美電子研究所在大禮堂召開第一次研究工作會議。
一百七十六名科研工作者濟濟一堂,他們有些相互早已熟知,有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此時都匯聚到了同一個研究機構,為了實現郭逸銘的宏偉藍圖,走到了一起。
科學家的性格是有些天真、有些散漫的,上百位科研人員聚集一堂,大家打招呼、討論各自領域的研究課題,熱鬧非凡。他們原以為自己將從此告別心愛的科研工作,從神聖的科學殿堂,迴歸平凡的家庭生活,這次能夠重返工作崗位,一個個興奮得無以復加。他們大聲的談笑著、激動地討論著他們準備展開哪些研究,爭取將因為提前退休而中斷的課題重新開展起來,禮堂內人聲鼎沸,喧囂非常。
主席臺上,幾個工作人員忙著除錯話筒、音響,摻茶倒水,緊張地做著開會前的準備工作。
郭逸銘、竇衛國、喬春樹幾位領導從大門進來。郭逸銘親自主持的簽約工作,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認識他,知道他是外方代表、研究所實際負責人。看到他出現,眾人紛紛向他打招呼,雖然暫時還談不上絕對尊敬,卻也是充滿了感激。
舒雨菲無聲無息跟在最後,她的行動一直很低調,既要擔負起秘書的工作,安排工作計劃、提醒郭逸銘工作行程,同時也承擔著安全保衛工作,是他的貼身保鏢。
為了照顧外方情緒,研究所的領導班子,比起正常的研究單位要精簡得多,黨委、工會,這兩個部門非設不可,其他的什麼婦聯、團組織等等機構卻都隨之簡化。
因此研究所的領導班子就只有三個人,郭逸銘、竇衛國、喬春樹,其中具體管理工作由郭逸銘負責,竇衛國、喬春樹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
三人出場的順序,也是郭逸銘走在最前面,竇衛國緊跟其後,喬春樹再次。上臺就坐,郭逸銘坐中間,竇衛國坐在他左手,喬春樹坐在他右手。
舒雨菲坐在最靠邊的位置,負責會議記錄,和隨時觀察領導是否需要續水。
郭逸銘等人就座,會場內一陣掌聲,然後漸漸安靜下來。
“郭所長先發言吧。”
“是啊,應該郭所長首先發言!”
竇衛國、喬春樹都很謙遜地將首先發言的資格,讓給郭逸銘。發言的順序,也如同領導座次,是地位高低的表現。
“今天開會,我是想談些具體的工作安排。所以還是竇書記、喬主席先說,我最後發言。”郭逸銘婉言拒絕。他對這些虛頭八腦的文章不感興趣,由得讓這兩位先說。
推讓了幾次,見他是真的不想先發言,竇衛國才歉意地向他示意之後,開啟話筒開關。
“今天,是我們中美電子研究所的大日子!中美電子研究所,顧名思義,是中美雙方合作成立的科研機構,是在國家對外開放的方針下,做出的大膽嘗試……
……我們的工作取得巨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