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裝置製造公司,跑來中國投資。然後以這個公司的名義來進行裝置製造技術的升級,從而為自己提供效能足夠滿足需要的高等級半導體制造裝置。
這個公司可不是搞什麼精密機床製造,而是精密半導體裝置製造。
瑞士精密製造裝置公司未來的主體業務,就集中於國內市場,兼顧國際市場。既然市場重心落在了國內,也就不怕美國發現以後發飈——即便它發飈又怎麼樣,難道它還能跑到中國來把裝置製造公司給拆了不成?
郭逸銘前面耍的那些花招,可不是做給美國看的,而是為了迷惑國內方面,讓國內以為他和這家公司沒有聯絡。
對於美國方面來說,它追查瑞士奧斯汀斯精密裝置公司的背景時會發現,它的控股方是香港龍勢德資產管理公司。而這家管理公司註冊於瑞士,但它的股東卻來自一家中東的空殼公司,再順著這家中東的空殼公司追下去,會發現資金來自於中國國內。如果美國方面還想繼續追查下去,除非國內方面給他們提供方便,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國內真地給提供方便了,美國方面會發現,資金源頭原來不在這裡,而是在瑞士。等他們在跑到瑞士,並且說通了瑞士政府讓他們查閱檔案,他們會發現這裡也不是源頭。瑞士的這家商貿公司,又是由一家東歐國家註冊的企業投資成立……
郭逸銘一共用現金方式準備了幾十個空殼公司,遍佈全球亞非拉歐美,一個串一個。這些註冊地有些還是來自於美國的冷戰敵對集團。想要順利查賬,它至少要等到蘇聯解體。如果真的被追急了,郭逸銘大可以斬斷控股鏈,讓美國方面查無可查,不得不空手而歸。
只是為了保險,這家公司花的時間太長了點。用了一年的時間,才讓這家專門用於半導體裝置製造的馬甲公司才從無到有。投資落地也需要時間,廠房建設、裝置購買,400萬美元只能作為啟動資金,要想建設成一個半導體裝置製造基地,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
郭逸銘暫時也沒法把目光集中到這邊,因為他在日本這邊投入的精力,已經結出了果實。
這可是他在當初與DEC聯手進行個人計算機研發時,就已經動了的心思,並在隨後一直持續地關注著日本方面。但直到81年1月初,DW聯盟首戰告捷,初步確立了DW聯盟在美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以後,才開始進行日本功略。
DW聯盟的成功,決不只是他們兩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大批支援C/R81個人計算機架構的公司,共同的勝利。
隨著C/R81在市場上的優勢地位越來越穩固,一大批公司因此而大發橫財。
其中包括各大品牌整機生產商,有一定規模的相容機生產商,生產拼裝機的微型倉庫公司,以及提供諸如電路板、元器件、介面板卡、顯示器、鍵盤、記憶體等,某一特定領域的硬體供應商。
這其中就包括日本的記憶體生產廠家。
二戰後,美國享受了鉅額的戰爭紅利,但受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拖累,經濟始終低迷不振。當冷戰開始,歐洲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極為恐懼,為了讓美國這個老大不倒下,能夠幫他們擋住蘇聯進攻,歐洲各國對其不遺餘力提供支援。甚至美國為了開拓商品市場,一直在撬英國的牆腳,呼籲並鼓勵各英國殖民地獨立這樣削弱英國國力的做法,在紅色威脅面前,英國都忍了下來,不得不從全世界退縮,讓一個又一個殖民地獨立,看著美國商品得意洋洋進入原來歸它獨佔的市場。
冷戰期間,經濟全面向軍事傾斜,美國斥巨資投入軍事工業研發生產,人民的生活商品物資則主要由歐洲提供,而歐洲又反向對美國輸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經濟迴圈體系。
冷戰的代價是昂貴的。
整個五六十年代,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美蘇兩大敵對集團正面、側面的戰爭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此起彼伏。美蘇雙方或是赤膊上陣,或是支援代理人戰爭,軍火商在大賺其錢的同時,世界經濟卻動盪不安。加上受週期性經濟危機影響,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度,老百姓也同樣日子不怎麼好過。
現代商品種類擴大,市場所需資金越來越多。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美元供應量大大超出黃金儲備,再要實行美元與黃金掛鉤的貨幣政策已經不現實。否則美國金庫儲備的黃金再多,也不夠人們兌換的。到1971年,美國政府實在撐不下去了,被迫宣佈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這個訊息極大地打擊了美元的硬通貨地位,在短短兩年間,美元價格如過山車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