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源動力 作者:孤獨半圓

來,又經過千萬年歲月,文明興起-滅亡的過程又再次重演。萬年前,外星文明最近一次來到地球,人類創造了不可思議的種種史前文明。但是,由於不為人知的原因,外星文明之間產生了嚴重分裂(又或者是人類文明威脅到外星文明的存在),大規模、高層次的太空戰爭暴發了。地面上,超級武器大量使用,城市瞬間化為廢墟,天空中,戰鬥飛船在耀眼的光芒中互相攻擊,熱量大增,地面河流涸,人們恐慌不已,以為“天出十日”,神魔交鋒。戰爭中,作為外星基地的月球也受到很大損傷,“天”出現了深洞。外星人不斷對深洞進行修補,這就產生了環形山。這就是月球環形山底部十分平坦,硬度極高,而深度與山高極不協調的原因,也是“女媧補天”的由來。戰爭最終以“魔”敗逃入地下,神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戰爭的後果是月球這個基地的能量或功能大損,再也無法保持在原有的軌道上,它被迫向外移動。在移動中,巨大的引力造成了地軸偏離移動:“天傾西北”,原來的南北極突然變暖,冰層溶解;原本生機勃勃的大陸被冰封,成為現在的南極大陸;地殼猛烈變動,地震、海嘯此起彼伏,“阿特蘭蒂斯”等大陸、島嶼沉沒,新的陸地升起;大氣冷熱交替廣泛而強烈,傾盆大雨連綿不絕……在這些災難來臨之前,外星人採取了一些緊急措施,保護以前的文明不被完全消滅,人類不被滅族,這就產生了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等傳說。

背景資料 小行星帶

簡介

小行星帶(Asteroidbelt)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由於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通常稱為小行星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萬有引力以外,木星的萬有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並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公里;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目前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透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光譜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另外,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在1772年,德國天文學家波得在他編寫的《星空研究指南》一書中總結並發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國物理學教授提丟斯提出的一條關於行星距離的定則。定則的主要內容是:取0、3、6、12、24、48、96……這麼一個數列,每個數字加上4再用10來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陽實際距離的近似值。

如水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4)/10=0。4(天文單位)

金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4)/10=0。7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6+4)/10=1。0

火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2+4)/10=1。6

照此下去,下一個行星的距離應該是:(24+4)/10=2。8

可是這個距離處沒有行星,也沒有任何別的天體。波得相信“造物主”不會有意在這個地方留下空白;提丟斯則認為也許是火星的一顆還沒有發現的衛星在這個位置上的,但不管怎麼說提丟斯——波得定則在“2。8(天文單位)”處出現了間斷。當時認識的兩顆最遠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按照定則的思路繼續往外推算,情況是令人鼓舞的,定則給出的資料與實際情況對比如下:

定則給出的資料各行星到太陽的實際距離(天文單位)

水星0。40。387

金星0。70。723

地球1。01。000

火星1。61。524

木星5。25。203

土星10。09。554

定則算出來的那些資料與行星距離十分相似,於是大家開始相信“2。8“那個地方應該有顆大行星補上,波得為此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