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改革開放以後,突然感覺自己在消費、金融管理等知識面前一片茫然,不得不花幾倍的力氣去補習,否則就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
如果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麼我們儘可能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來增強‘財商’吧!因為‘財商’可以創造財富。那麼,什麼是“財商”呢?
財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是理財的智慧,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財商是一個人判斷金錢的敏銳性,以及對怎樣才能形成財富的瞭解。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財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學家們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
作為青少年學生的我們,要怎樣來培養自己的財商呢?
首先,要對金錢的獲得有明確的認識:
第一,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幫助我們樹立勞動觀念,比如在北京財商舉辦的夏令營中,透過舞臺劇表演、採摘勞動等形式體驗勞動的艱辛,體會父母勞動的不容易,知道錢的來之不易,透過這樣的活動,使我們會學珍惜自己的勞動,並有了節約意識;
第二,不隨便伸手跟父母要錢,合理控制消費,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在家長的幫助下制訂短、中、長期的儲蓄目標,在目標達成過程中。
其次是如何使用錢:
第一,講誠信,信用是有序社會的強力支撐,在經濟發達、法規健全的社會里,信用體系是以制度為基礎的,比如,在美國,如果一個人留下不良的信用記錄,可能會斷送他一生的經濟生命,我們國家的誠信制度也開始起步了,從現在起,我們也要做到講誠信,與國家的信用體系同步成長,這對我們成年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平時我們可以從“說話算數”等小事做起,養成守信這個做人的起碼規矩。
第二,學會做預算,在父母與老師的幫助下區分哪些是我們“想要的”或“必要的”,以此作為量入為出、合理開支的依據;
第三,提高辨別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面對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名目繁多的促銷活動時,不要迷信,我們應作出符合自己情況的判斷和選擇。
第四,平時可能向家長請教買東西為什麼要講價、怎樣講價,這樣更有助於我們形成良好的用錢態度。我們身邊很多同學在獨自買東西時無論價錢怎樣,只要自己喜歡就會去買,他們的頭腦中很少有講價的概念,有的甚至羞於講價,無形中浪費了很多錢。
不同年齡階段的理財情況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可接受的程度分析,理財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一般會經歷4個階段:6歲以前的萌芽期,6~12歲的確立期,12~18歲的發展期和18歲以後的昇華期。
西方把萌芽期和確立期的教育十分重要,不同的年齡對理財要有不同要求: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泡泡糖。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識別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賣舊物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由上述計劃可看到,西方社會對孩子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看重,這與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達有關。為此我們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發:
1、錢和日常密不可分,小孩的觀察能力很強,對錢產生的舉動早於其他事物,因為錢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好處和利益。家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牢牢樹立在他們心中。
2、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絡。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