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據報載,某市小學生流行收集《水滸》人物套畫,扔掉乾脆面,浪費驚人,完全沒有愛惜錢的意識。
3、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是很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有助於從事財會經濟工作。知道自己掙錢,培養獨立精神。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今天看來,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僅對他日後成為商業巨頭有很大意義,而且對我國兒童的經濟教育也有借鑑意義。
4、透過理財教育,瞭解商品社會,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打破傳統觀念對理財教育的束縛,轉變思想,為將來學生*社會作好準備。
借鑑外國中小學生的理財教育
1、美國理財教育信條是“要花錢打工去”
現在,給孩子講授理財之道已經成為美國中小學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熱門話題。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為此,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一般的美國人都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透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裡,也應該學會自立,應該有工作的**和社會責任感。
現代美國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但父母投資在子女身上的費用卻愈來愈多。有感於孩子未來面臨的挑戰有增無減,美國的大多數家長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因此,除了讓子女具有良好的學歷與一技之長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財智商,培養一個可以經濟獨立、財務自由、創造財富、面對未來的成功者。在美國,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會隨意給孩子零花錢。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元財富的美國富豪,儘管富甲天下,但從不在金錢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認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所以他們對後代的要求比尋常人家更加嚴格。家族中流傳的“14條洛氏零用錢備忘錄”,即家長每週給孩子零花錢l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過每週2美元,而且每週核對賬目,要他們記清楚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要交給家長審查,如果錢賬清楚、用途正當,下週增發10美分,反之則減。洛克菲勒透過這種辦法,使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學會精打細算和當家理財的本領。他們的孩子成年後都成了企業經營的能手。
2、英國理財教育理念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裡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雖然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摺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儘管如此,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尤其善於理財的英國女性,年輕的時候,她們積蓄錢財,省吃儉用,熱衷於在各地購買房產。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出租或出售,獲得大量收入。
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理念透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3、日本的理財教育著重在“小鬼當家方知柴米貴”
在日本,理財教育是從娃娃開始。戰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日本人瘋狂投資、投機、拜金,一度被人們揶揄為“經濟動物”。20世紀90年代,隨著*崩潰後,日本經濟—蹶不振。在飽經風霜之後,理財、持家、經營方面的常識已深人人心。日本人認為,國民素質的提高取決於教育,所以他們十分注重培養青少年的理財意識,使孩子們熟悉理財、親近理財和熱愛理財。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