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能打好這一仗,也許他就能順理成章,成為大遼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裡似乎也有過這種暗示。給其派遣的部隊數量,同樣不在少數。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樣集結了大批的遼國精兵。以騎兵的速度,何時南下支援,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大遼大體的作戰方針,便是先守後攻。
擁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他們就算採用守勢,也能消耗大宋的銳氣。同時也能借助這種大宋給予大遼的緊迫感,讓那些部族首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相比趙煦看到大遼方面的情況,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樣啟程出發的趙孝錫,卻清楚這並非什麼好事。相反,大遼這一招很陰險,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
偏偏這種戰術,沒到最後大宋方面就算意識到,也很有可能來不及。到時候,大宋軍隊長途跋涉,又經過歷次血戰之後,要麼將士體力精力下降,要麼就是驕兵必敗。
而在中京集結了大批精銳鐵騎的大遼,完全能夠依靠這些為生存而戰的部族騎兵,對遠到而來的大宋軍隊進行反攻。那時候,才是真正決定勝敗的時刻。
只是意識到這一點,趙孝錫卻清楚,說出來估計沒人能信。加上這個時候,大宋從上到小,都渴望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又怎麼會考慮這麼多事情呢?
面對這種情況,趙孝錫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襲大遼錦州的計劃。一旦大遼集結在中京的精銳南下,他就直撲大遼的中京,迫其騎兵返回救援。
到那個時候,也許雙方拼的就是速度,還有雙方的膽量。畢竟,坐鎮中京的是他們的皇帝,其次也是一個戰略要地,被斷絕了後路的遼兵,又會作何感想呢?
抵達邊境的趙煦,召見了三位統兵將領,還特意到騎軍營走了一圈。看著這些軍容嚴整的騎軍,趙煦也不得不佩服,趙孝錫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銳騎師。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許他會真心佩服這位堂兄。很可惜,牽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讓趙孝錫,聲譽跟威望比他這個皇帝還高。
聽著騎軍將士如雷般的萬歲之聲,趙煦也覺得很滿足。特意在邊關設宴,招待了騎軍各營統領。這也算是,對這支天子騎軍,一個額外的獎賞。
三路大軍抵達之後,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隊,很快進入朔州境內。這一路大軍,由步兵為主,騎兵負責側應,全計兵力也達到近十萬人。
因為準備充分,加上有騎軍遊騎兵負責哨探之職。這一路大軍很順利,開始攻城略地般,收復與大宋臨近的一些大遼邊城。捷報頻傳至趙煦處,自然令其喜笑顏開。
只是戰報收的比趙煦很快的趙孝錫,卻從這種大軍收復的邊城中,看到遼軍在這些小縣城,佈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漢屬軍,甚至很多不戰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裡的百姓,契丹族的大遼人幾乎沒有,就連一些年青力壯的漢族百姓,在開戰之前就被押解一空。這意味著,戰前的擔心最終還是出現了。
如今被保留在這些被佔領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為了保證這些城池的安全,也為了彰顯大宋的王師風範,大宋方面還需要提供糧草救濟這些百姓。
看到這種情況的趙孝錫,立刻連發數封密信,將情況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讓他們建言,無論如何要保證,部隊糧草補給的安全。
如若宋軍的補給線被斷,除了進入遼國境內的大軍有危險。那些沒了救濟的城中百姓,只怕也會製造事端。這樣一來,大宋就真的被動了!
第二卷 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家將使命
做為打響宋遼之戰第一仗的開路先鋒,統領近十萬將士的左路軍指揮半楊士鵬,也覺得他們楊家人,似乎跟這塊地方真的結緣,只要這裡發生戰爭,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此次領兵出征朔、應、寰、雲四州之地,趙煦又任命他為左路軍統領。第一個踏出雁門關,殺入大遼境內,去續寫他們家族,跟這塊地方的不解之緣。
正是圍繞著這座邊境之城,楊家人成為大宋武勳世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雖然他沒當年楊令公那樣出名,卻也是大宋武將世家中,少有的青壯派。
根據章惇的建議,他這位雁門關指揮使,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離開他駐守幾年的雁門關,帶領著統領的十萬大軍,朝以前他負責防禦的大遼境內殺出。
甚至為了保證他們攻擊順利,當年被趙孝錫招攬的楊金豹,此次也帶領其統領的火字營五千精銳騎兵。配合臨時抽調加入的一萬五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