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子良啞口無言,範縝從蕭子良那裡回來後,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作《神滅論》。文章裡面說:“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只是形體的作用。精神和形體的關係,好比一把刀和鋒利的作用。沒有刀,就不能起鋒利的作用。沒有形體,哪裡有什麼精神呢?”

他斷定人死以後靈魂是不存在的,什麼因果報應,都是騙人的話。

這篇文章一出來,朝廷上上下下都鬧翻了天。

範縝的神滅論思想,是漢晉以來無神論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他的著作《神滅論也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不朽的文獻。

………【第三十節 魏孝文帝改革風俗】………

前秦統治瓦解之後,鮮卑拓跋部的首領拓跋圭,於386年建立魏國,歷史上叫做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時期黃河流域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為了順應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拓跋宏後,決心採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汙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公元494年,孝文帝不顧保守派大臣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便於接受漢族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宣佈了幾條法令:一,改說漢語,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二,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三,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四,鼓勵鮮卑人跟漢族計程車族通婚。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改革家。

………【第三十一節 北魏的分裂】………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王朝的反動統治。魏孝文帝死後,魏宣武帝元恪繼位,北魏又開始衰落。

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為年紀太小,由*胡太后臨朝。胡太后是個專橫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認為佛法能減輕她的罪,於是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石窟,建造佛像。北魏的皇室貴族也效仿胡太后,互相攀比,窮奢極侈,向百姓窮兇極惡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終於起來反抗了,著名的葛榮起義失敗後,北魏內部也發生大亂。爾朱榮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內亂中互相殘殺。胡太后毒死了她的兒子孝明帝元詡,另立孝明帝的堂侄、三歲小兒元釗為帝。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兵南渡黃河,進攻洛陽。將胡太后和元釗投入黃河溺死,又殺王公卿士一千餘人,另立元子攸為帝,稱為孝莊帝。這次事件史稱“河陰之變”。

孝莊帝殺爾朱榮,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又殺孝莊帝,另立元榮為帝,是為節閔帝。

最後北魏的實權,落在兩員大將高歡和宇文泰手裡。孝武帝是個傀儡。公元534年,孝武帝逃向關中,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殺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歡另立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從此,北魏就分裂成兩個朝廷。歷史上把建都在長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鄴城的叫東魏。

………【第三十二節 梁武帝四次“捨身”】………

梁朝皇帝梁武帝是個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裡去燒香拜佛,講解佛法,說這樣做是為了替百姓消災積德。北魏發生內亂以後,南方的梁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

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為皇族之間互相殘殺而發生內亂,他就對自己親屬格外寬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語教訓一番,從不辦罪。但他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幹涉。

到了他年老的時候,更幹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來。他到同泰寺“捨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宮裡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後來他一想,這樣做不妥當。因為按當地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皇帝當了和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