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了節度使以後,就儘量蒐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採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藥酒灌醉他們,把兵士殺了,又把他們的首領割了頭,獻給朝廷報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祿山到長安朝見。安祿山抓住這個機會,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很得唐玄宗的歡心,唐玄中不但常陪他飲酒作樂,還讓楊貴妃把他收作乾兒子,讓安祿山在內宮隨便進出,親熱得像一家人一樣。
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但後來卻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戰亂終於結束了,史稱“安史之亂”。
………【第二十二節 馬嵬驛兵變】………
安祿山兵變時,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帶領重兵把守潼關,因為潼關形勢險要,道路狹窄。叛將崔乾祐在潼關外屯兵半年,沒法打進去。
叛軍攻不進潼關,但是關裡的唐王朝內部卻鬧起矛盾來。哥舒翰主張堅守潼關,等待時機,但是,宰相楊國忠卻反對這樣做。他知道自己這個宰相最不得人心,如果哥舒翰打勝了,重兵都在哥舒翰手裡,回到長安,他的宰相位子可能就保不住了。於是在唐玄宗面前說潼關外的叛軍已經不堪一擊,哥舒翰守在潼關按兵不動,會喪失殲滅叛軍的時機。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話,接二連三派使者到潼關,逼哥舒翰帶兵出潼關。哥舒翰沒法違抗皇帝的聖旨,痛哭一場,只好帶兵出關了。關外的叛將崔乾祐早已養精蓄銳,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一出關,就中了埋伏,幾乎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二十萬人馬只剩下八千。
潼關一失守,關內就沒險可守。從潼關到長安之間的一些地方官員和守兵,都紛紛放棄城逃走。唐玄宗才感到形勢危急,要楊國忠想辦法。楊國忠知道留在長安,沒有生路,就勸玄宗逃到蜀地去。
到了馬嵬驛,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疲勞,實在忍不住了。他們認為,這全是受了奸相楊國忠的累,於是把楊國忠包圍起來殺了。並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也不能留下來了。”唐玄宗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別的地方,用帶子勒死了。史稱“馬嵬驛兵變”。
經過這場兵變,唐玄宗像驚弓之鳥一樣,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當地百姓挽留下來主持朝政,就是唐肅宗。
………【第二十三節 張巡智鬥令狐潮】………
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長安失守,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放棄河北,原來已經收復的河北郡縣又重新陷落在叛軍手裡。
進潼關前,安祿山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去進攻雍丘(今河南杞縣)。雍丘附近有個真源縣,縣令張巡不願投降,招募了一千來個壯士,佔領了雍丘。令狐潮帶了四萬叛軍來進攻。張巡和雍丘將士堅守六十多天,殺傷大批叛軍,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馬來攻城。這時候,長安失守的訊息已傳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興,送了一封信給張巡,勸張巡投降。
長安失守的訊息在唐軍將士中傳開後。雍丘城裡有六名將領勸張巡說:“現在雙方力量相差太大,再說,皇上是死是活也不知道,還不如投降吧。”張巡把六名將領當場斬了,宣佈他們犯了背叛國家、動搖軍心的罪,將士們看了,都很激動,表示堅決抵抗到底。
張巡組織兵士在城頭上射亂箭把不斷攻城的叛軍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長,城裡的箭用完了。張巡憂心忡忡,一天深夜,令狐潮的兵士發現雍丘城頭上黑魆魆一片,隱隱約約有成百上千個穿著黑衣服的兵士,沿著繩索爬下牆來。於是趕快報告主將。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就命令兵士向城頭放箭,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叛軍再仔細一看,才看清楚城牆上掛的全是草人。
張巡的兵士們高高興興地拉起草人。那千把個草人上,密密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