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沒人關心一下那個蟲王的事情嗎。”青煙還是耿耿於懷。為什麼後來會有滿村爬蟲的可怕景象。
“一種祭祀的反效果?封印失效?”陸胖紙猜測,“這事情說不準,也許當初是人們與蟲王有過約定,每年會進貢給它什麼,它保佑莊稼豐收。但是後來人們失約了,世間哪有什麼便宜的事情。敢與異物做交易,就一定要信守承諾,它們可不是人,不會允許出爾反爾。一旦違約,那就要以命相抵了吧。”
畢竟從前誓言的力量,又是祭祀這樣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它可以讓一方昌盛,也能讓一方消亡。
作者有話要說:
☆、“五月五六月六”·端午賜扇
“那我說說五月五的事情吧。”雲子諾接過了話題。
如今說起這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大家想到的先是粽子,吃的總是第一位的。然後再是屈原,也許是因為最後吃飽喝足了,要運動一下那就划龍舟吧。
但是對於最初究竟為什麼要過端午這一天,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但那不單單是為了紀念屈原。
話說端午,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日子呢?看看這兩個字就明白了。
“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著地支推算,五月為“午”月,所以初五日為“端午”。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了人們要進入一個苦難的時節了。
從先秦起就有“惡五月”的說法。在《禮記月令》可以看到,“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說五月這個季節是,“陰陽爭,氣血散”,“暖氣始盛,蟲蠹並興”。
後來了有著“善正月,惡五月”的說法。從農曆五月開始,天氣開始逐漸溼熱,蜈蜙、蛐蜒、蛇、蠍、蚊、蠅之類肆虐。多有病毒瘟疫,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因此是五月被視為“惡月”。
端午處於五月之初,自然也被視為“惡日”。
有一個人更讓這一天充滿了濃郁的歷史色彩,他就是屈原。
在公元前278年的這一天,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大家為了紀念他,開始積極地過起端午節。
“所以在這一天,我們能做的當然不只是吃粽子,”雲子諾看了一看吃貨大蛇,“過五月五的本意,其實是要驅趕病害。為此,人們紛紛貼上鍾馗的畫像,並將紅紙剪成葫蘆或者五毒的樣子,用來鎮宅。也會將菖蒲、艾草插在街道門旁,以來驅邪。”
鬱陽也補充著,“此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單就北平來說吧,元代的時候,大都城內要舉行‘賽關大會。’這是說人們將會用各種獸皮縫製、染繪成關羽的樣子,然後齊聚在一起展示這種畫像,進行比賽。著大抵是因為他們極為重視義氣,所以對於關羽極為推崇。
而明代以來,端午節又是女兒節。那天少女佩戴靈符,頭簪石榴花,而已經結婚的婦女歸寧回家,所以稱為女兒節。這個習俗一直保留到了建國初年。
明清的時候,人們會在這一天一同出遊,其中以天壇與金魚池為最。去天壇的人們都是為了祈福,而去金魚池則是為了消暑遊樂,有許多商販會在這一天搭棚列肆,十分熱鬧繁華。”
“這些都是老百姓的活動,那些官員們也有自己的端午節,其中就有端午賜扇一說。”雲子諾想起了那位來,“這裡面被記得最牢的怕是李世民了,但是這一習俗並不是他開的頭。
就正史記載以來,這個習俗大概始於魏晉時期。
這可不是個美好的故事。
說是南朝有個皇帝叫劉準,在端午那天,太后賜給了他一把扇子。皇帝嫌棄扇子不夠華麗,就讓太醫煮藥把她給毒殺了。為了一把扇子毒殺太后,也算是個人物了。
天知道,宮中有賜扇的習慣就起於一個殺人事件。
當然有對比有差距,李世民的作法就一直為人稱讚。所以大家就想忘了那個殘酷的宮中謀殺事件,將賜扇這個雅事按在了他的頭上。
宋代的高承就在《事物紀原》中說了:‘推舊俗之語,則知端午之以扇相遺,自唐太宗始也。’
要說李世民到底幹了什麼呢?
那個時候,端午節的那天,平級的相互送禮,上下級發個福利什麼的很平常。在貞觀十八年,端午節的那天,他給手下的人發福利,他沒有送很俗的粽子。
而是在了扇子上,他親手寫了一幅飛白書的草書,賜給了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並且對他們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朕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