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車,不包括麵包車或者貨車,重卡那樣的大型車輛。
而等到2003年的時候,根據國家工信部做出的統計,在去年全國範圍內,私家車的產銷量則是已經達到了四百多萬輛,而且增長的勢頭。現在看來是有增無減的局面。
這也讓很多對汽車感興趣的企業是摩拳擦掌,這兩年不光是誕生了奇瑞,吉利,byd這樣的企業,更是有海爾,長虹,國美,蘇寧這樣的做家電產業的企業,開始吧目光聚焦到汽車製造領域。
很多企業都在像國家積極的申請著乘用車製造執照,可惜就李逸帆所知。這些企業大多數的結局都是虎頭蛇尾,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也就那麼幾家而已。
現在的晨華。比起奇瑞和吉利來說,起步算是晚了,但是他的根基可要比奇瑞和吉利,不知道強出多少倍。
所以李逸帆對這次的京城車展是非常的有信心,他堅信,只要自己的兩款車到時候推出來,那麼肯定就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再加上適當的炒作,和合適的定價,那麼這兩款車勢必會受到市場的追捧。
畢竟這兩款車型,原本就是在上輩子,被市場檢驗過的車型,在上輩子就曾經都引領過一段時間的熱潮。
而上輩子,要不是晨華汽車的經營方自己昏招頻出,這兩款車最後的結局,肯定不會是那樣的悽慘。
這輩子,自己接手了晨華汽車,在接受了他們的技術根底的同時,自己可不希望,在走一遍他們走過的彎路和錯路。
所以李逸帆堅信,只要道路正確,那麼這兩款車就肯定會大火特火。
不過現在已經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現在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你的東西好,並不見得別人就知道。
現在的電視,報紙和網路媒體這麼發達,要是不好好的炒作一番,那他才白活了。
所以他對這次由車託之家網站發起的關於晨華汽車的炒作是非常重視,不光是給他們送去了幾臺評測車型,還連帶著給他們出了不少的主意。
原本他只是想簡單的讓李錚他們把自己晨華汽車的招商電話和招商公告,放到網站上的,可是後來李錚和潘想回去琢磨了一番之後,覺得那樣做不太理想。
趁著現在離京城車展還有四十多天的功夫,不如干脆到工廠裡去做幾期特刊的專訪,現已相片和文字的模式,把晨華汽車的形象展示給那些瀏覽它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