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這個字。
三八式步槍長近一米三,因為怕進灰塵槍機上扣了個鐵蓋子,隨著槍栓動,所以中國人叫它三八大蓋。
這槍的子彈細長,子彈從出膛到300米時都走直線,所以300米時威力最大,450米才算出了有效『射』程,可邪門的是600米遠也能瞄得上。
唯一的問題,是百米以內打在人身上不碰到骨頭就穿肉而過,一槍兩眼。
這對於中日戰爭剛剛開始,也就是十四年抗戰初期的日本士兵來說根本不算問題。
日軍的新兵訓練期差不多一年,有些兵種『射』擊練的少,就這樣,他們的新兵也要在半年內打出300發子彈。正常的步兵在頭半年起碼要打上500發以上,每年訓練子彈標準是1800發。
一般士兵打300米的胸靶,很多部隊都用300米腦袋大小的伏地靶,普通士兵的『射』擊水平是這時的世界第一,訓練水平幾乎相當於後世的特種兵。
因為這種步槍彈道平直,三百米內把表尺框推倒直接瞄準『射』擊,再遠就要立起表尺使用遊標調整了,表尺都標到了2400米。事實上,不用專用的瞄準鏡就能直接瞄準擊中500米左右靶子的人都極為少見了。再遠準星都比人大,還受彈道下沉、速度下降、側風影響等,不是一般人能掌控得了。
後世有人統計過那些有名的狙擊手,他們『射』擊基本都在200米內。一般士兵多數在100米左右,因此後世的普通步槍都改用衝鋒槍和突擊步槍,有效距離基本在300米內。在王南這個時代,三八大蓋卻也算是過得去的步槍,如果在中國這地界來說,甚至是把好槍,因為比它還好的不是沒出世就是在中國沒幾把。
王南在練槍前反覆檢視槍的各個功能,很快就找到槍的保險,把槍鐵尾巴上的菊花突起按著向左轉是解除保險可以『射』擊,擰到上面就進入保險狀態。
王南的眼力很好,他用石頭做靶子,趴在地上一槍一槍的打,子彈打中石頭表面會有小土霧小火花提醒命中,他就這樣『摸』索著練習。
有文化的好處就是做事情會思考,王南在心中定下來的思路很明確:連續兩梭子都能準確無誤擊中一塊石頭時,再換遠一點的石頭。如果連續的打不中,就是哪裡有問題,需要查詢下原因。
王南透過照門的v型槽和人字型準星瞄向最近的石頭,開始慢慢練習。
從幾十米遠的石頭,到一百米,到兩百米,再到三百米,在浪費了不少子彈後,他的『射』手天賦體現了出來,在中午墊了點餅乾時,一兩百米已經能不失手了。
下午打到了四百米時,總看不到子彈上靶,他留心著看,發現子彈打在靶子前方的地面上。他研究了下表尺上的數字,立起表尺稍加琢磨便知道了更遠距離的方式,打了幾槍測試後,看到能上靶了,就轉回來繼續反覆打300米以內的石頭。
400米或者500米很難看清有沒有打中,來回跑那麼遠去看靶子太麻煩了,他覺得先練好近的再說。
就這樣試來試去用了一整天,用了近一百發子彈,天黑前已經能做到300米內槍槍中靶。
王南試出來的結果離真相非常接近,也很簡潔,他的理解就是300米以內用表尺倒下直接瞄準,300往上再立表尺調整距離。
他在練槍法,兩個女孩子就在邊上四處張望著給他放哨。只是兩個女孩子只去關注目光所及處有沒有人來,沒想到槍聲能傳出去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