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王南在回憶這兩年的時候,說這是最讓他喜歡的一段時光。
家裡面添丁進口,事業興旺。
他在外面又帶領著馬來亞的華人們生產建設、安居樂業。
再把自家收入與華工們的捐款都變成了軍火輸送到國內的抗日戰場上。
只是時間太短了,才兩年,南下的日本人就打斷了這一切。
——
告別了兩個女人,王南就坐船原路返回新加坡。來時一大隊人,回去就帶著符發清一個人。
回到新加坡後,一片利好訊息,讓他喜不自禁。
老錢從宋卡回來了,他到船上接的人和東西,見王南後簡單的說了幾句話:結果很好,只是過程很麻煩。
他見很多人在等著王南,就長話短說,把這是宋卡華人之間有矛盾,有人藉機讓本土人出面做的事,他們費了很大的勁才把覬覦那個華商財產的幾個傢伙找了出來,打斷腿丟到回國的船上。
王南欣喜,這又多了一名大將啊。
李朝甲和張慶元擁著王南下船,只說句保安大隊已經開始上崗,老兵們做保安頭頭,已經開始進入工地、廠房工作了。
在碼頭上,王南知道了更多的訊息,各項生意都是欣欣向榮的發展。
就這樣一直到日軍開始進入南洋時,各行各業都走向了一個高點。
南僑會這邊合建的銀行開業了,多數都是南僑會的老手,他們扛起大梁,讓一個新銀行馬上成了本地銀行中的新銳,吸存投資做的非常好,並且還正在快速發展中。
工廠建設的成果出來了。水泥的產量驟增,大量庫存被英國人平價買去修建工事。鋼筋廠最後一個鋼爐已經建好,多數產量供應各地建築外,少量的還能送到市場上變現。
王南問過鋼筋廠的工程師,鋼筋產能不能生產細鋼管,也就是槍管那種。那美國工程師說:槍管是專門的生產工廠,現在只能生產一般鋼管,尺寸也不是很大,用於水管或者焊接成腳踏車都可以。
王南覺得好笑,他問造槍管行不行,怎麼變成造腳踏車了?於是就安排腳踏車工廠的建設。腳踏車的生產只要有原料並不複雜,除了焊工需要培養,其他的只有生產軸承麻煩些,鋼筋廠派來的幾個工程師就包下了這個工程。
南洋是橡膠產地,有華人開設的小工廠能造橡膠製品,王南投了些錢擴建。腳踏車廠建了三個多月,就開始生產腳踏車,產量逐漸增多。這腳踏車算來算去,
各類成本加起來只有20美元,遠比他在北平上海看到的腳踏車差不多80大洋(40美元)便宜。
王南就決定在裡面捐出10塊大洋,也就是5美元,並且在車架上打上字。25美元的價格就往外售賣。
一時間,南洋流行起腳踏車來。
很多生活拘謹的人,見到價格如此實惠便宜,即適合家用也可以當做謀生的工具,都很動心,上面的“本車已向祖國捐款十元”字樣更是打破了這些人的心理障礙,很快就供不應求起來。各地的原住民也跟著大量的購買,到後來腳踏車廠越做越大,成本也降下來不少,補貼了回來的資金給王南緩解了不少壓力。
廠房區裡開始入住各種華人小工廠,生產什麼的都有,有王南和南僑會合資的銀行幫扶著,這些人的生產和銷售都有了底氣,多數人的經營規模開始越做越大。
廠房區邊上的居民樓和學校醫院公共設施都與廠區同時修建的,由於南洋各地生活不如意的華工都到這裡找工作機會,加上國內能出來的人也都湧到了這裡,做工的華人一下子富餘起來。
因為後續用人還很多,李正言不敢放走這些人,就把幾乎能用得上的人全都招了進來,放到建築施工隊裡先做苦力。這樣做雖然人工支出的壓力很大,可施工的速度肉眼可見。
等柔佛這邊的廠房居民樓建設的差不多時,王南請南僑會的人幫忙,讓新加坡島那片拆遷地盤裡的本地人搬遷過去,居住、工作、教育、補償,一切從寬從優。
本地人對這些條件已經非常滿意了,雖然還想多要些好處,卻鬥不過華人們日益強大的實力,只好接受這些條件。畢竟王南說的都是可以實實在在提高自家生活水平的,雖然離故土有些距離,可全村搬遷也不孤單,於是集體提了一個條件,要求在住處附近蓋一個巨大的宗教建築。
王南當即同意了,讓他們拿出圖紙,立刻施工。
這個村子的人順利搬遷也帶動了很多本地人進入柔佛的工業區域,讓王南在新加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