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南歸荊州,否則大軍至江陵,將悉戮餘口,以此脅迫桓、楊置朝命於不顧。這種複雜的利害關係,使得殷—桓—楊聯盟又維持了一個短暫的時間。他們彼此以子弟為質,盟於尋陽,共拒朝命,不過盟主地位已由殷仲堪改屬桓玄。此時,孫恩之眾已起於會稽,上游之事朝廷已無力顧及。
隆安三年(399年),殷仲堪與楊佺期共謀襲擊桓玄,反被桓玄分別消滅。桓玄並有殷、楊軍力,獨攬上游,對建康威脅甚大。只是由於孫恩之眾橫掃三吳,上游才得短期斂兵,未向下遊發動攻擊。
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討伐桓玄,桓玄乘機舉兵東下,至於姑孰,北府將劉牢之向桓玄投降。桓玄入京師總攬大局,劉牢之所領的徐、兗刺史亦為桓玄所奪。桓玄殺司馬元顯,流司馬道子。劉牢之懼禍,擬奔江北,途中自縊而死。桓玄消滅了一切對手,並趁盧循主力泛海南下之機,於元興二年十二月代晉為楚。
三,總結
上述晉末政爭的五個階段,是江左的太原王氏由極盛到覆滅的過程,是嚴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