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牧雲蒼穹下 作者:噹噹噹當

師道世家。《晉書》卷一○○《孫恩傳》,孫恩叔父泰為新安太守,“王恭之役,泰私合義兵,得數千人,為國討恭。”孫泰“為國討恭”與王廞後來反恭的立場吻合,頗疑王廞事同孫泰事一樣與天師道有關,但詳情於史無考。

司馬道子失王國寶、王緒後,引譙王司馬尚之及其弟司馬休之以為腹心。司馬尚之說司馬道子出王國寶之兄、桓溫女婿王愉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之四郡諸軍事,以為建康藩衛。此前,夾處荊州和青、兗二強藩之間的江州和豫州,分別在王凝之和庾楷之手。王凝之是王羲之之子,王導從孫;庾楷是庾羲之子,庾亮之孫。他們為藩鎮分列江渚,多少能起上下游之間的緩衝作用,而且也是門閥士族利益均沾的一種象徵。但王凝之、庾楷並非中立於上下游之間。王凝之從江州上表,以違禮罪奏糾豫章太守範寧,就是迎合司馬道子之意以求容身自保的表示。庾楷在豫州,由於地接胡寇,有一定的兵力。庾氏子弟屢經桓溫誅夷,門戶子餘,唯有庾楷。孝武帝死後,王恭借入赴山陵之名向司馬道子耀兵,其時庾楷勒兵而至以助司馬道子。王恭再次起兵後,司馬道子語庾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寧可忘邪?”(《司馬道子傳》)。可見庾楷與司馬道子曾有密約在先,庾楷是黨附司馬道子的。但庾楷以衰宗而值此際會,首要的事是保全門戶,而不是死助一方。所以當道子yù割豫州四郡入江州都督範圍以界王愉時,庾楷意識到這是司馬道子收江、豫為己有以排斥王凝之、庾楷的打算,於是轉而倒向王恭,共討司馬道子,使藩鎮連兵向闕的局面又出現一個高cháo。《晉書》卷八四史臣贊,列敘其時各種矛盾之後說:“庾君含怨,交鬥其中。”庾楷在事態發展中翻雲覆雨,不知自處,卒為桓玄誅滅。

5。太原王氏的覆滅

庾楷以失豫州四郡,說王恭起兵,王恭又聯絡上游的殷仲堪與桓玄,同赴京師。鑑於上年起兵時殷仲堪觀望誤期,王恭乃先行舉動,上表請討王愉及司馬尚之、休之兄弟。殷仲堪應期發兵,以楊佺期兄弟(兄廣,弟思平,從弟孜敬)率舟師為前鋒,桓玄次之,殷仲堪軍繼進。八月,楊、桓兵至溪口,江州無備,刺史王愉倉猝出奔臨川,被桓玄偏師追獲。王愉是桓溫之婿,所以桓玄篡晉時猶以王愉為尚書僕shè。元興三年劉裕誅王愉,夷及子孫。王愉兄愷、弟國寶、弟忱,均先愉死。這樣,太原王氏王坦之諸子作為司馬道子的妃黨,活動十餘年後終告覆滅。

桓玄、楊佺期兵至石頭,王恭所遣北府將劉牢之軍據竹裡,夾擊建康。此時中樞權力已經轉移至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之手。王恭以門第傲物,既恃劉牢之的武力,又以部曲將薄遇劉牢之。司馬元顯利用這一矛盾,遣原為北府將的高素說劉牢之倒戈。王恭敗走被擒,與其子弟黨羽俱斬。這樣,作為孝武帝后黨的太原王氏的王蘊一支,也告覆滅。

本書《論郗鑑》篇曾論及東晉門閥政治出現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皇權不振,一是士族專兵。太元以來太原王氏活躍之時,孝武帝力圖重振皇權,又圖以司馬道子的相權相輔,是皇權不振這一基本條件已在改變之中,或者說已有了改變的可能xìng。太原王氏二支之中,居京口重鎮的王恭,兵力仰賴於並非門閥士族的劉牢之;先後居上游荊、江的王忱、王愉,也都無兵權在握,是士族專兵的這一基本條件已不存在。所以,代表門閥政治一個特定階段的太原王氏兩支的覆滅,實際上也是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終場。

太原王氏在東晉的政治作用消失了,東晉一朝的門閥政治從此結束。但是,司馬氏政權的命運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政局山重水複,前路何在,什麼力量將代之而起,孝武帝開始的振興皇權的歷史趨勢是否還能繼續下去,這一切,此時此刻尚不見端倪。

王恭死後,劉牢之代王恭居北府之任,北府重鎮第一次落到將門出身的下層士族之手。劉牢之率北府兵至京邑以拒上游之師,楊佺期、桓玄、殷仲堪回軍蔡洲,司馬道子信左衛將軍桓修(桓衝之子,桓玄從兄,尚簡文帝女武昌公主)之謀,以桓玄為江州,楊佺期為雍州,黜殷仲堪為廣州,而委桓修以荊州之任,居上游之核心。桓修說:“西軍可說而解也,修知其情矣。若許佺期以重利,無不倒戈於仲堪者”(《殷仲堪傳》)。由此可知,上游諸軍存在重重矛盾,其軍事實力的關鍵在楊佺期。殷仲堪初不接受朝命。但是,桓玄一則喜於江州寵授,二則喜於與荊州桓修為鄰,所以意存觀望,有接受朝命的可能。楊佺期亦在可否之間。但是桓、楊將士家屬多在殷仲堪治下的江陵,殷仲堪命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