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志說:“明天晚上召集大家開個會吧,請大家將任務分派下去,每戶都要出勞動力,挖管槽,然後埋設水管。按照我們的要求挖,明晚開會時再強調一下吧。”
尹懋很愛看戰爭題材的電視節目,這個和他的基督徒的身份好像不太適合。不過,他已經習慣了,這叫“積重難返”,他以前差點當了兵,後來陰差陽錯,竟連民兵都不是了。
從搶電視機遙控器來說,尹懋是自私的,但又要裝大方的一個人。在無聊的時候,就容易為小事生氣,如果大家都忙碌,就沒有時間生氣。特別是,有些事、有些人喜歡自尋煩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很多不該發生的事,都是一時糊塗,才釀成大禍的。
其實,德志對於電視連續劇,從頭到晚看完整的,沒有一部。
德志的時間很寶貴,沒有多餘的時間花在無聊的電視節目上。特別是對於戰爭題材的,有時候也看看,可沒有上癮。
德志選擇電視節目的首要內容是,學習型的,不要情節型的,看那樣的節目很花時間。就像一樣,讀了上集想中集,讀了中集想下集,總想看看主人公後來怎麼樣了。
結果很浪費時間。在以前,德志也愛看一些歷史題材電視劇,後來上了大學,要修完所有課程,避免補考,就放棄了繼續看電視劇,不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少還是受身邊人的影響,在無聊的時候,偶爾也看看,並沒有徹底地杜絕觀看。
晚飯後,天黑得很,賈友虎找出電筒,像探照燈的那種,他說是他兒子從廣東帶回來的,借給德志和尹懋用。賈友牛很聰明,趁剛才回家做事的時候,天還沒黑,就拿了手電筒,不需要找賈友牛借了。
回到宿舍,德志讓尹懋先洗,然後是德志洗,弄完之後,德志看了一會書,寫了日記,做了禱告,安然入睡。
早晨,他們商量,一組的群眾會是晚上召開。白天沒事,就去看看紀念碑有什麼變化沒有,走訪一下賈山,也就是那位刻碑文、立石碑的石匠。如果遇到宮支書,就告知晚上一組有會要開,願來就來,不勉強,如果沒有遇到他,就不告知,畢竟是快要結束了,在最後的階段,新上一個小專案,也沒什麼大的影響的。
簡單地吃過早飯,德志和尹懋前往賈山家。德志想爬山,這樣就近多了。但,尹懋不幹了,他說:“又沒有什麼特別緊急的事,從小路走幹嘛?小路的坡度太陡了,站不穩,要摔跤的。不如順著公路慢慢往前走。那要好得多呢。”
德志不想和他分歧太大,無論走小路,還是走大路,都是要到目的地去的。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到賈山家,就行,何必問從小路還是從大路走的呢?
在這個問題上,德志很清楚,兩個人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各不相讓,最後準是兩敗俱傷。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第202章 人的墓碑
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問題。
從大路走,方便,從小路走,近便,以和為貴,不傷和氣。
從大路的好處是,尹懋不暈。走小路,山坡較陡峭,腳下不穩,容易摔倒,摔倒之後,定要從山坡滾下,尹懋近兩年橫向發展,勢不可擋,滾下的可能極大,為了人身安全,避免以後工傷認定的麻煩接二連三,不如走大路,哪怕繞圈子,也值得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尹懋出事,第一責任人就是德志,因德志離他最近,恐怕說不清道不明,要解釋好半天,人家還不一定相信。
到賈山家,他正在刻字,好像他這一輩子,專為刻字而生的。
他有這個手藝,哪怕兩個兒子在外打工沒打到錢,反而被介紹所的人騙,也無所謂,賈山有錢,兒子打工受挫,他就是兒子的最大的支援和保障,只要攜帶銀行卡,走遍天下都不怕。最疼愛兒子的就是父親,哪怕兒子再沒用,父親總是在家等候,不會嫌棄,並且歡迎流浪的兒子回到家鄉。
賈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失業,他只要把字刻好,就穩定只賺不賠。因這是技術,是手藝,有了這些,比有萬兩黃金坐吃山空強。
如同木匠,不會失業,除非自己把自己給辭退了,沒有老闆來告訴說,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木匠和石匠,在農村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最受歡迎的。
人總會死的。死不可怕,早晚會臨到,問題是生的日子,無所事事,日子才難以打發。做點事,才會感到滿足,才有盼頭。即便死,也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