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3 / 4)

小說:陷世 作者:月寒

土家族的人,老了,不實行火葬政策,青山多得是,何愁無處埋忠骨?當然,這忠骨是對所有逝者的一種尊重的說法。

人在將死之前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前,都要請木匠師傅來做棺材,做好、上漆、陰乾、再上漆,這樣,黑色的棺材就做好了,放在柴棚或者閒置不用的屋裡,或者山牆頭,太陽曬不著、風吹不到的地方存放。

有時候德志走訪村民,一進客廳,就發現在客廳一側,放著一口黑漆大頭棺材,或者有兩口。家中有一位老人的就準備一口,有兩口老人的就準備兩口,或者為男方家的老人準備,或者為女方家的老人準備,兩邊四位老人,就要準備四口黑漆棺材。這些棺木,天天見,也就不奇怪了,每天都在檢視死亡,每天數算死亡的日子,也是一種黑色的幽默。

德志才開始看到棺材,有些意外,因為在德志所居住的地方,只有看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或者在已經斷氣的時候,才打制棺材。等到棺材打製完工,才上漆,上漆之後不是馬上就幹,結果,當人們抬棺材的時候,就容易和油漆正面或反面接觸。接觸之後,肯定會留下痕跡,有了痕跡,很難清理。總之,非常倉促,一切都在忙亂中。因此,喪事也算是人生中的大事。一般人,都會非常重視。

從衛生角度來考慮,土家族的人還是準備充分些,當家中老了人,在辦理後事的時候,可以從容不迫,應付自如。

再有一點,山裡的木料充足,有些村民很早就為自己百年之後做準備,種下打製棺材的樹苗,等到自己快死的時候,樹苗已經長成材,能夠使用了,且綽綽有餘,不僅自己死得起,連配偶也死得起。

山林很大,浩瀚無邊,埋再多的人也不顯眼。但是,在平原,一馬平川,有一個土包,老遠都看得到,因此,在漢族居住的平原地區,實行火葬,不實行土葬。但是,火化之後,死者的親人仍然要把骨灰撒入棺材,像以前那樣,執行葬禮,將棺木埋在土裡,正是入土為安的寫照。因此,在漢族地區,現在逐步放開了土葬的政策,橫豎都是要埋的,何必多一道火化的程式呢?花錢,人還受罪,死者親人心裡也不好想,與其這樣,不如放開。放開也不是一下子全放開的,還是按照步驟,逐步逐區逐村放開,實行拈鬮,哪個區拈到,哪個區實行。估計以後會全部放開。

德志和尹懋非常欣賞手藝人,他們不怕失業,不怕誰在臺上誰在臺下,誰上了,誰下了,對他沒任何影響。不管什麼朝代,人都會死。人的觀念形成了幾千年,一時不容易改變。即便再革命,也只管一陣子,傳統的力量非常強大。這些手藝人不會失業,不會沒飯吃,而且吃喝得還不錯。

無論風雲怎樣變幻,人,都會死的,人死如燈滅,萬事轉眼成空。死者死了,不知道活著的人怎樣處理死者,怎樣折騰都不為過。

有錢人,墓碑做大一些,做豪華一些,沒有錢的,墓碑做小一些,做薄一些,你不能說他不是墓碑是石頭吧?

有錢人和沒錢人都要死,結果都一樣,就好比在公共澡堂子裡,大家都一樣,看不出誰有錢誰沒錢,誰是官誰是民。脫了衣服都一樣,沒什麼差別,在澡堂子裡,可以看到公平,大家都一樣。在死亡面前,大家也都一樣,都難免一死,再厲害的人,包括秦始皇、亞歷山大大帝,都沒有長生不老。都是空空地來,空空地走。來到世間,他本人哭,離開人世,他的親人哭。自始至終,都和哭聲相伴。

賈山總是那副表情,不愛笑,也不愁,無表情。來請他做碑的,大概對突然失去親人感到悲痛,來做個石碑留作紀念,算是後人對逝者的安撫,對自己的安慰;賈山不能笑,否則顧客會很生氣。偷偷地在心裡樂,當然可以,畢竟有人送錢來了,瞎子見錢,眼睛會睜開,連鬼見了錢,都還幫著推磨。沒有人不喜歡錢的。但是,國人講的是含蓄,即便心裡高興得要死,也要裝作悲悲慼慼的,這樣才有錢賺。女人在她丈夫活著的時候,天天說恩愛,等死了之後,高興得不知其可,不等屍骨冷卻,就連忙找她的情人去了。人類的一切言語都是謊言,不要輕信。

也不能太憂愁,給別人難受的感覺,好像人家都是差錢似的,這樣人們都不願與之來往,久而久之,就只會和石頭打交道了。從事這一行,也不簡單,不能高興,不能過於悲傷,要把握好這個分寸,還真不容易。

賈山說:“來來往往的人多了,想笑不能笑,想哭又不能哭,只有接觸人們的痛苦,才會懂得什麼是幸福。”

德志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現在,德志弄懂了醫院,特別是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護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