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二太子手頭已沒有直接指揮的兵團,充其量只是路恭行手上的一萬多人和禁軍。而路恭行這支部隊其實也是帝國外圍駐軍,軍官絕大多數是文侯一系,真正從屬二太子的就只有三軍華而不實的禁軍。元帥以下是上將軍,目前只有文侯一人,副將軍則是十三伯中像褚聞中、屠方,還有駐守海靖省的海靖伯孫琢之。下面則是偏將軍、下將軍三級,這五等軍銜稱為上五銜,而元帥、上將軍、副將軍又被稱為上上之銜。以下軍銜依次而下為都統、都尉、校尉、備將四級,這是中級將領,再以下為基層的下四級軍銜驍騎、百夫長、什長、伍長。這個軍銜制廢除了萬夫長、千夫長兩等軍銜,增加了都尉和校尉兩級,恰好彌補了以前萬夫長和千夫長之間級差太大的弊病,比起以前來,職能要清晰得多。
十月三日,畢煒率新軍抵達北寧城,初建功勳,與屠方攜手發起了反擊,將外城重新奪回。這一戰讓帝國上下為之一振,這個戰例也馬上傳到軍校,作為經典戰例向學生們傳授。不過,這一戰其實有些僥倖,因為屠方已頂住了蛇人排山倒海的攻擊,蛇人在外城補給不便,外城與內城之間又太過狹小,攻城器械有不少無法使用,本已現出疲態。不過這次反擊也不能不說相當高明,北寧城的守軍近七萬之眾,排程極為嚴整,採用的層疊式進攻,第一波攻擊過後馬上退下,第二波接著攻擊。我曾經數次經過北寧城,知道以七萬人在那個狹窄的內城前後交錯前進是多麼困難,能採取這等排程營運,吳萬齡的功勞不小。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那才是真正高明的用兵之道。這一點,大概只有文侯才能做到吧。路恭行不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