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較強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沒有那麼麻煩,沒有那麼困難。很多修法都是有訣竅的,掌握訣竅以後,就不那麼難了。如果沒有訣竅,讓你當機立斷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眾生的事業當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無論有多大的難度,我們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因為,無論是修淨土宗或禪宗等大乘顯宗,還是修密宗,其出發點皆是菩提心,這是它們的共同基礎。
比如,唸佛人能否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取決於他的目的。如果他認為輪迴很苦,不願意繼續輪轉其中,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享受,這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為往生淨土也需要四個條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經蕩然無存,又怎麼能夠往生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什麼?其實,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轉**、度眾生。如果沒有考慮度化眾生,僅僅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徹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裡的禪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為基礎,密宗當然也需要。沒有菩提心,所作所為的因從根本上就已經錯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真正發起無偽的菩提心,就會不講任何條件地付出一切。對菩薩的要求就是這樣:自你發心學大乘佛法以後,就不允許為自己打算。
有人會反問,我們現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麼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地答覆: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無條件地付出,那麼,自己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辦,這毫無疑問。對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無不是最佳的例證。所以,現在一定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礎,不發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無論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體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體——這六個字上面,並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那如何來區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動機,即你為什麼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產、健康、長壽等而念觀音心咒,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間法;
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但只是為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這個六字真言的唸誦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時,沒有求世間法,而是求解脫;不但是求解脫,而且不是為獨善其身,而是為天下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念,那麼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這種發心的基礎上,若具備了密宗所講的殊勝見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來清淨和生圓次第的修法,以這樣的觀點和方法去唸六字真言,這就是密法。
這樣,六字真言便有了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個層次差別。六字真言就是這六個音節,其上並沒有這些分別,念出來的是同樣的發音,但是由於動機、目的不同,就導致各種差別顯現於其上。
同樣的,在佛像前供一盞燈,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若不看動機,就說不清楚。如前所講,若是為得到健康長壽等而供燈、燒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世間法;如果是為自己的解脫,就是小乘法;如果是為一切眾生的解脫,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盞燈的燈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樣不能區分。如果以菩提心供養阿羅漢,就是大乘法;如果發的是世間的心(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即使供養密宗的普賢王如來等,還是世間法。所以,法本無高下,關鍵在於發心。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相當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許多人曾聽聞過密法、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禪的人。那麼,現在我們回頭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為了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為了一切眾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唸佛人也是一樣,你一心不亂地祈禱阿彌陀佛,為的是什麼呢?還有,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修禪人,你的目的又是什麼?請大家都回頭反省一下。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那麼,無論是為自己的解脫,還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