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此即提示證空的情況。
2、從空入假觀:證得空寂之性後,不取著空覺,而更從空寂之性上啟其妙用,廣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功德莊嚴,因此菩薩應進修從空入假的觀法。入假觀法須在了知一切諸法如幻、緣生無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入假三法:①知病:深知眾生三惑等無量煩惱習氣之病,明晰無謬。②識藥: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萬四千法門,諸宗善巧妙觀,乃至世間一切有用的學問,都應一一掌握。③應病與藥:深明病藥相治之法,對不同的眾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門,使各得其益,符合於根機,善巧除其障難;在一一病藥中,沒有錯謬與顛倒,都能使眾生歡喜受益。菩薩如果不明瞭以上三點即是塵沙惑,能夠遍觀三點又能遍學精進,即是伏塵沙惑。如進一步能稱機啟用,深符藥病,即稱之斷塵沙惑。如所知病藥及應用之見未亡,即屬於菩薩習氣。如《童蒙止觀》中說:“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欲無量故(病),則說法無量(藥)。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眾生(生病與藥)。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瞭。菩薩雖覆成就此二種觀(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門也。”此即提示入假的情況。
3、中道第一義諦觀:在入假觀的修習中,因為緣對偏多,慧照偏勝,所以對寂靜心有所影響,這也正是菩薩在眾生中所難避免的微細四相的執著,因此必須進一層打破偏執,融空有於一體,消真俗於不二,便可破無明、證法身,全體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觀》中說:“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
透過中道正觀的修習,啟開大智慧,證入佛眼一切種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見於佛性,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同時證入,具足真、應二身,能於百娑婆界,八相顯示,廣度眾生。這就是中道觀初步成就的初發心時,此時的性質、功能與佛一樣,所以也稱為佛,不過仍未究竟圓滿,所以只是分證佛德而已。
二、覺意三昧觀
修習者在次第三觀法中,經過數月的練習而終未悟證中道,或毫無興趣,或初有進步,中途退轉,由於種種因緣與上法不契,則可改修覺意三昧觀法,以進一步開發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觀法,先要發大誓願,以此莊嚴自心。並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萬德。而我今被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因此必須勤修正觀,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證知,一切知解均屬緣慮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廣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轉六蔽,在修六度時,應一一了知三輪體空,善調其心,令意柔軟,然後隨心所起,以無住著之心,反照觀察四念細心之相。這四念即是所觀境:①未念:心未起緣境寂然狀態。因為此時心相已止,沒有對待,但心體空寂,靈明不昧,不過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見的。②慾念:心正想起念緣境的最初一剎那開端,是從細至粗,從弱至強的心相活動過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個物件,心與物件相應,即有明瞭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與境相應的一個過程,這也有粗細不同,粗的心緣境較長而不自覺,波動較大;細的較短而能自覺,波動也小。不過未證空性的心會隨之而遷,如悟知心相心體不一不異,則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緣境勢力盡的時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覺,如果慧照力強,即在唸滅之時,頓了空相,然後又見念起,或者亦可以暫伏不起,但不能即認為無念為究竟,因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滅體上的妙能,所以無念無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時的真境。我們的心念無論緣善緣惡以及行住坐臥語言行動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過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應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夠在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中,不斷地觀察四相,了達四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