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平衡的程度。
波伊戰爭結束,也就是戰後的第二次軍事革命開始之後,這種靠數量取勝的發展思路受到了挑戰。
要說的話,關鍵還是在技術上面。
說得簡單一點,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坦克,擁有更強的機動效能,更堅固的裝甲防護與更兇猛的火力。
此外,火力準確性提高了幾個數量級。
依靠雙向穩定系統,主戰坦克首次擁有對2000米外目標進行準確開火的能力。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ZT-99A”對2000米外以每小時35千米速度行駛的目標,首發命中率不低於80%。即便自身也以同樣的速度運動,“ZT-99A”的首發命中率都能達到驚人的60%。
要在以往,這絕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整個大戰期間,坦克炮對1000米外目標的命中率不到20%,在動對動的情況下連一成都沒。
上一代的“ZT-80”都沒有真正意義的動對動射擊能力,而在靜對動的情況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讓由坦克主導的裝甲戰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此外,由熱成像夜視儀賦予的強大的夜戰能力,也首次讓裝甲部隊獲得了在夜間發起突擊的能力。
準確的說,是提高了夜戰的門檻,讓夜晚成為了掌握先進技術一方的主場。
總而言之,正是技術的進步,讓坦克效能突飛猛進,並由此讓裝甲戰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也就是在“ZT-99”問世後,帝國裝甲部隊才開始由多向精轉變。
在此背景之下,陸軍才更加重視以武裝直升機為首的航空兵。
用陸軍將領的話說,過去是依靠海量的坦克對付敵人的鋼鐵洪流,而在坦克不夠用的情況下,就只能指望以反坦克為主的武裝直升機,也就是憑藉航空兵提供的打擊力量來彌補裝甲力量的不足。
當然,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
導致陸軍裝甲部隊由多向精轉變,根源是在成本上,也可以說是錢的問題。
“ZT-99A”的出廠價幾乎是“ZT-80DG”的兩倍,日常維護成本也高出了50%,全壽命費用更是貴得離譜。
單價貴了,自然就只能少買一點。
此外,坦克變貴了,反到讓陸軍覺得十分昂貴的武裝直升機顯得平易近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雖然“ZT-99”系列的採購數量已經超過了7000臺,看上去很多,但是從正式列裝至今已經有13年,而同樣是在13年時間裡面,“ZT-80”的產量超過2萬臺,而“ZT-55”更多達3萬臺。
可見,“ZT-99”的相對產量其實並不多。
要說的話,也正是因為採購價格過於昂貴,所以陸戰隊在等了10多年後,才下定決心採購“ZT-99AL”。
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ZT-99A”的戰鬥力,最需要擔心的就是2個營總共才68輛。
其實,這也是“指-10A”體現價值的地方。
沒有“指-10A”提供的戰場資訊,就必須部署更多裝甲部隊,也就肯定需要動用更多的主戰坦克。
有了聯合指揮機提供的資訊,可以減少防禦部隊的數量,或者用相同部隊的數量守衛更長的戰線。
簡單的說,就是由固守陣地防禦戰術,轉變為機動防禦戰術。
到達前線之後,部隊就開始向北運動。
按照“指-10A”提供的戰場資訊,一支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正在向邊境運動,而且該部隊來自巴格達南面的納西里耶,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是共和國衛隊的精銳部隊,很可能裝備了最新式的T-72坦克。
此外,這支裝甲部隊的規模非常龐大,坦克至少都有100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丁鎮南收到了由施授良從聯合部隊司令部發來的訊息。
首輔已經批准,將立即向哈立德國王軍事城部署“神箭手”遠端防空系統,還會提前部署以“戰-16A”為主的遠端打擊部隊。
為此,施授良讓丁鎮南儘快回去。
部署防空系統的事情不需要丁鎮南去操心,但是打擊伊拉克導彈發射車的行動,肯定需要丁鎮南擬定作戰方案。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在“戰-16A”機群到達後,就得考慮提前發起針對彈道導彈部隊的空中打擊行動。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