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行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7點不到,斯塔克就收到了護航戰鬥機的報告。
在預定發起攻擊到海域附近,遭遇了梁夏海軍到戰鬥機。因為有EA-6B提供的支援,所以並沒有遭到對手壓制。
關鍵就是,第一批殺到到梁夏戰鬥機僅有8架。
依靠數量上的優勢,護航戰鬥機才能在電子攻擊機的幫助下,迎戰獲得艦載預警機支援的防空戰鬥機。
嚴格說來,其實是相互糾纏,尋找發起攻擊的機會。
空戰還沒結束,執行攻擊任務的20架轟炸機就已殺到。
直到7點一刻,攻擊行動才正式開始。
原因也很簡單,護航戰鬥機在這個時候才擊潰了防空戰鬥機,讓緊隨其後的電子偵察機前出,利用被動探測的方式,找到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例外一支航母戰鬥群,並且確定了大概方位。
在獲得了電子攻擊機提供的情報之後,轟炸機群才發起攻擊。
攻擊行動很是乾淨利落。
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分成5個編隊的20架B-52G就相繼投下攜帶的反艦導彈,也就是BGM-109B的空射型號。
之前,介紹過這種導彈。
因為遭到空軍反對,國會也不願意撥款研製第二種空射巡航導彈,所以該型導彈在已經研製成功的情況下,被轉為技術儲備,並沒有批次採購,更別說是正式加入紐蘭海軍的裝備序列。
關鍵就是,在下馬之前,已經透過海軍的驗收測試。
此外,BGM-109的原型導彈參加過空軍的“空射巡航導彈”專案的競標,只是因為尺寸與質量超標,敗給了競爭對手,後來正式列裝的AGM-86。在競標期間,原型導彈就在包括B-52在內的幾種轟炸機上進行過掛載測試,還做過發射測試,完全能由空軍的轟炸機掛載與使用。
在此之後,才贏得了海軍的競標,在正式裝備後獲得“BGM-109”的軍用編號。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想到,在BGM-109B的基礎上研製一種空射型反艦導彈,以增強遠端反艦制海作戰能力。
紐蘭海軍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用這種導彈來裝備艦載攻擊機。
因為尺寸太過巨大,所以“AGM-109B”從一開始就被當成重型反艦導彈,由大型作戰飛機掛載使用。
與傳統的反艦導彈相比,“AGM-109B”最為突出的特點,其實是具有非常強的自主作戰能力。
嚴格說來,可以把“AGM-109B”看成是“沉默彩虹”反艦型的低配版。
與“沉默彩虹”反艦型相比,“AGM=109B”除了對質量限制更寬鬆之外,主要就是降低了部分效能指標,比如不再要求超音速飛行能力。在其他方面,“AGM-109B”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
要說的話,跟KD-30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導彈其實都是妥協產物,也就是在短期之內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面前,降低了效能指標。
不過,這也是很聰明的選擇、
如果沒有妥協,“AGM=109B”肯定不可能在大戰爆發之前達到服役狀態,或者說根本就不會有這種導彈。
按典型的進攻戰術,只需要為導彈輸入目標的方位資訊,準確說是位置偏差不超過60千米,“AGM-109B”就能依靠搭載的雷達,沿螺旋航線飛行,完成攻擊之前的搜尋工作。在找到目標戰艦之後,“AGM-109B”將依靠彈載雷達鎖定戰艦,並全程主動發起攻擊,不需要載機提供指引。
關鍵還有,在攻擊階段,準確說是攻擊彈道的末段,“AGM-109B”會主動進行大角度的蛇型機動,規避目標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提高突防的機率。在擊中目標戰艦之前,還將近一步降低飛行高度,確保命中點在目標戰艦的水線附近,以此增強破壞力,達到重創或者擊沉目標戰艦的目的。
當然,憑藉重達1000磅,也就是454千克的半穿甲戰鬥部,“AGM-109B”的威力絕對不可小覷。
要說的話,甚至超過了KD-30。
按照紐蘭海軍做的測試,1枚“AGM-109B”就能擊沉1艘5000噸級的驅逐艦,或者是重創萬噸級巡洋艦。即便是對付排水量達到10萬噸的超級航母,也只要4到6枚就能使其喪失作戰能力。
不過,“AGM-109B”並不是完美